
指 宋 代刻印的书籍。 明 文震亨 《长物志·宋板》:“藏书贵 宋 刻,大都书写肥瘦有则,佳者有 欧 柳 笔法,纸质匀洁,墨色清润。”参见“ 宋本 ”、“ 宋版 ”。
“宋刻”是汉语古籍版本学术语,特指中国宋代(960-1279年)雕版印刷的书籍刻本。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定义与历史背景
宋刻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成熟印刷品之一,标志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全面普及。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宋刻”一词专指两宋时期刊刻的书籍,其工艺受官方刻书机构(如国子监)和民间书坊共同推动发展。《中国印刷史》指出,宋代刻书业形成了浙本、闽本、蜀本三大体系,奠定了后世古籍版本分类基础。
工艺特征
宋刻本以“墨香纸润,字画严整”著称,典型特征包括:
现存价值
现存宋刻本全球不足4000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汉书》《杜工部集》等孤本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亦藏有重要宋刻,如《论语注疏》南宋浙刻本(《海外汉籍善本提要》)。2017年“宋刻本《石壁精舍音注唐书详节》”曾以1.41亿元拍卖成交,印证其文化资产地位(《古籍拍卖年鉴》)。
学术影响
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提出“佞宋”概念,近代傅增湘在《藏园群书题记》中强调:“宋刻之可贵,在去古未远,多存旧本真面”。当代《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已影印出版宋刻本614种,为学术研究提供高质量底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数据)。
“宋刻”指宋代(960-1279年)刻版印刷的书籍,是古籍版本学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与特点如下:
基本定义
宋刻即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是中国古代印刷技术成熟期的代表。其名称源于朝代名“宋”与刻印工艺的合称。
历史评价与工艺特点
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宋板》中评价:“藏书贵宋刻,大都书写肥瘦有则,佳者有欧柳笔法,纸质匀洁,墨色清润。”
版本学意义
宋刻因年代久远、校勘精审,被视为古籍善本中的珍品,与“宋本”“宋版”同义。例如南宋刻本常被后世用作校勘底本(如提到的三谢诗案例)。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宋刻书目或现存收藏情况,可查阅《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专业文献。
半山亭标律逼损差迟昌晖宠私仇犹传道会丹经躭忧登巇鼎耳都郡方罫飞客丰羽府署甘利哏絶固陋海难隳硩呼舞夾衣家主翁穽陷扃扉久困爵士开怀儿跨下人夸心楞坎乐童连昏狸虫鸾凰曼鬋漫理髦民秘藏牡籥乾燥剂庆泰情状秦隶舍却视为寇雠石罅双栖双宿舒辟束云担雪邃闼泰甚天人统筹推出外应午枕箾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