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官长的幕僚名册。 唐 刘禹锡 《送周鲁儒赴举》诗序:“﹝ 周生 ﹞由是始列於宾籍,临觴而司斟,观博而窜言,有日矣。”
宾籍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宾"与"籍"两个语素构成。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其本义指宾客的名册,引申为记录宾客信息的官方文书。该词最早见于《周礼·秋官》"司仪掌宾籍"的记载,指古代负责接待宾客的官吏所持的宾客登记册。
从构词法分析:"宾"(《说文解字》释为"所敬也")表示宾客主体,"籍"(《玉篇》释为"簿书也")指登记册簿,二者组合形成偏正结构名词。明代张自烈《正字通》中将其解释为"宾客录记之簿",强调其作为身份凭证的功能属性。
在古代礼制中,宾籍具有行政效力。《礼记·曲礼》郑玄注提到"宾至必书其名于籍",说明其作为出入关隘、参与典礼的通行凭证作用。宋元时期地方志中常见"宾籍"与"户籍"并称,特指记录外来商旅的专门档案。
需要注意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主要见于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学术著作。当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单独收录该词条,但在"宾"字条目下有"宾至如归"等成语的延伸用法参考。
“宾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解释如下:
词源与背景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刘禹锡的《送周鲁儒赴举》诗序:“﹝周生﹞由是始列于宾籍,临觞而司斟,观博而窜言,有日矣。”。此处“宾籍”指周鲁儒被正式纳入幕僚名册,负责宴会斟酒、参与讨论等事务。
用法特点
“宾籍”一词具有历史专属性,现代使用较少,主要用于研究古代职官制度或文学作品分析。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文献。
爱莫之助巴火白华之怨边骑辩诈表伯悼悔蝶几叠巘饭后钟葑菲服务站根前共价键弓箭手管儿河龙恒性禾黍环锯会郎溷听家馆见光鉴衡结舌钳口斤斧九九陇阴鲁酒薄而邯郸围毛孩枚贾民数糜损秘藴南真闹阔儗儗掊斥迁鼎乾风青旆仍是筛春上坡路神诀失时落势爽旦死标白缠死巷送日子坛坫枉累晚婚暐暐乌拉尔河物议纤刻晓解屑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