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拯溺的意思、扶危拯溺的详细解释
扶危拯溺的解释
溺:落水。帮助危难者,救起落水者。比喻救助别人的急难。
词语分解
- 扶的解释 扶 ú 搀,用手支持人或物,使不倒:搀扶。扶正。扶老携幼。 帮助,援助:扶养。扶植。扶危济困。 用手按着或把持着:扶梯。沙发扶手。 姓。 .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拯溺的解释 救援溺水的人。引申指解救危难。《邓析子·无厚》:“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淮南子·说林训》:“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寻常之缠索。” 宋 陈亮 《制举策》:“因天下所同
专业解析
“扶危拯溺”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救助处于危难和困境中的人,体现了见义勇为、急人所难的仁爱精神。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 扶:本义为“搀扶、支持”,引申为帮助、援助。《说文解字》释:“扶,左也”(意为左手相助)。
- 危:指危险、危急的处境,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的“危”即此意。
- 拯:意为援救、救助,《说文解字》注:“拯,上举也”,强调从困境中提升。
- 溺:原指“淹没于水”,引申为陷入灾难或绝境,如《孟子·离娄上》中“天下溺,援之以道”的比喻。
二、成语释义
“扶危拯溺”直译为“搀扶危难者,拯救溺水者”,泛指对遭遇重大危难或陷入困境的人施以援手。其核心精神包括:
- 匡济时艰:在他人面临生存危机时挺身而出;
- 仁爱担当:体现儒家“仁者爱人”的道德追求;
- 见义勇为:不避风险,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三、语源与典籍依据
此成语源于古代文献对“济世救人”思想的凝练:
- 《淮南子·修务训》有载:“救溺者濡,追逃者趋”,强调救助需付诸行动。
- 《孟子·离娄下》提出:“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体现“拯溺”的责任意识。
- 清代《明史·忠义传序》称:“扶危拯溺之勇,虽古烈士何以加焉”,赋予其道德崇高性。
四、现代诠释
在当代语境中,“扶危拯溺”可延伸为:
- 人道主义援助:如灾难救援、医疗救助等;
- 社会公益行动:帮扶弱势群体,如贫困儿童助学、孤寡老人照料;
- 道德实践:鼓励公民在他人遇险时依法施救(如见义勇为立法保护)。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商务印书馆,2020年。
在线阅读入口(中国辞书出版社)
释义:“救助危难者和溺水者,泛指解救危困。”
-
《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杨伯峻译注,2012年。
中华书局官网
“天下溺,援之以道”的仁政思想为成语提供伦理基础。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年。
对“拯”“溺”等字的本义及引申义有系统考释。
“扶危拯溺”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是中华文化中“仁者爱人”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其价值在当代社会仍具现实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扶危拯溺”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成语结构及字面含义
- 结构:由“扶危”和“拯溺”两个动宾短语组成,属于联合式成语。
- 字面义:
- 扶危:扶助处于危难中的人;
- 拯溺:救起落水者(“溺”指落水)。
二、比喻义与用法
- 核心意义:比喻尽力救助他人的急难或危困,强调对他人困境的主动帮助。
- 用法:多作谓语、宾语或定语,用于描述处世行为中的救助精神。
三、出处与典故
- 最早文献:出自唐代崔佑甫《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碑铭》:“扶危拯溺,尔身我手。”
此句通过“手”与“身”的呼应,凸显了互助的紧密性。
四、近义词与关联表达
- 直接近义:拯溺扶危、拯危扶溺(词序调换,意义相同);
- 扩展表达:拯危济困(强调救助危难和贫困)。
五、应用场景
适用于描述个人或集体在他人遭遇危险、困境时施以援手的行为,如救灾、医疗援助等场景,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乐乐课堂》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贫乐道白领阶层才伎惨惨幽幽策高驾潮白吹打错非大閲德星钿金剁斧石阏与赗马富商逛商店含垢忍污阖府和敬霟霘闳衍画然晦湮获售涧壑交缔嘉师继日靠阁馈粮流视龙枣嚜杘蟹眉峯碧萌毓门候末始暮情倪焕之軿辂骈词瓶供前人失脚,后人把滑潜韬箧笥青荇亲献瓤子柔情密意稍漆时柄失业疏俊徒兵颓垣败井文瑞无产者五岭限极逍遥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