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敬的意思、和敬的详细解释
和敬的解释
和顺恭敬。《礼记·乐记》:“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北齐书·文襄元后传》:“容德兼美,曲尽和敬。”《清史稿·后妃传·高宗孝贤纯皇后》:“对嬪嬙兮想芳型,顾和敬兮怜弱质。”
词语分解
- 和的解释 和 é 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和谐;.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 平静: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 平息争端:讲和。和约。和议。和亲。 数学
- 敬的解释 敬 ì 尊重,有礼貌地对待:尊敬。致敬。敬重(恘 )。敬爱。敬仰。恭敬。敬辞。敬慕。敬献。 表示敬意的礼物:喜敬。寿敬。 有礼貌地送上去:敬酒。敬香。 谨慎,不怠慢:慎始敬终(自始自终都谨慎不懈)。
专业解析
“和敬”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尤其在儒家伦理和传统礼仪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融合了两种重要的道德品质:
-
“和”的含义:
- 和谐、平和: 指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没有冲突,气氛和睦安宁。它强调关系的协调与平衡。
- 适中、恰到好处: 指言行举止符合分寸,不过分也不欠缺,达到一种中庸的状态。
- 调和、融合: 指将不同的事物或观点协调统一起来。
-
“敬”的含义:
- 尊敬、尊重: 指内心对他人(尤其是长辈、上级、有德者)或事物(如礼仪、规则、传统)怀有真诚的敬意。
- 恭敬、庄重: 指外在行为表现出的严肃、认真、有礼的态度。
- 谨慎、不怠慢: 指做事认真负责,不敢有所疏忽。
“和敬”的合成含义:
“和敬”并非“和”与“敬”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与相互成就:
- 以“和”为表,以“敬”为里: “和”是外在表现出的和谐氛围,“敬”是内在持有的尊重之心。真正的和谐(和)必然建立在相互尊重(敬)的基础之上;而发自内心的尊重(敬)自然会导向和谐(和)的行为与关系。
- “敬”是“和”的根基: 没有真诚的敬意,表面的和谐可能是虚伪的、暂时的。内心的敬是维系长久和谐的根本动力。
- “和”是“敬”的体现: 对他人的敬意,需要通过温和、谦逊、有礼(即“和”)的态度和行为表达出来。和谐的氛围是敬意得以顺畅传递的环境。
- 理想的人际关系准则: “和敬”代表了儒家追求的理想人际交往状态:在相互尊重、彼此恭敬的前提下,实现关系的融洽、社会的和谐。它强调在保持个体尊严(敬)的同时,达成群体的和谐(和)。
- 礼仪实践的核心精神: 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和敬”是核心精神之一。无论是日常待人接物,还是正式的典礼仪式,都要求参与者既保持内心的庄敬,又营造和谐的氛围,使礼仪活动得以庄重而顺畅地进行。
“和敬”的思想渊源与应用:
“和敬”的思想深深植根于儒家经典:
- “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强调礼仪的作用以和谐为最可贵。这里的“和”就蕴含着在礼的规范下,通过相互尊敬(敬)达成的和谐状态。
-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内心敬慎无过失,待人恭敬有礼节,就能使天下人亲如兄弟。这体现了“敬”与“恭”(外在的敬,通向和)对于达成和谐(四海兄弟)的重要性。
- 《礼记》中的体现: 作为集中阐述礼仪的经典,《礼记》多处体现了“和敬”的精神。例如,在描述理想的社会状态或具体的礼仪活动中,都强调参与者应心怀敬意,共同营造庄重和谐的氛围。
“和敬”是一个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词汇,意指在内心保持真诚尊敬的基础上,通过言行举止达成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它强调“敬”是内在的根本动力,“和”是外在的和谐状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理想的人际交往准则和礼仪实践的核心精神,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
网络扩展解释
“和敬”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和敬”由“和”与“敬”二字组成,核心含义是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其中:
- 和:指和睦、和谐,强调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友好。
- 敬:指尊敬、礼貌,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与重视。
二、历史渊源
- 古代典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中的“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描述礼乐教化下的人际和谐。
- 历史人物:如《北齐书》提到“容德兼美,曲尽和敬”,用于形容品德高尚、待人谦典范。
三、应用场景
- 家庭关系: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和睦与尊老爱幼。
- 职场社交:倡导同事间友好协作、彼此敬重。
- 文化礼仪:常见于儒家文化对人际交往的规范,如“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
四、延伸意义
在佛教语境中,“六和敬”进一步发展为僧团共处的六项原则,包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等,体现集体生活的和谐与互敬。
“和敬”既是传统伦理的重要准则,也是现代社会中倡导的交往态度,适用于家庭、职场、公共生活等多个领域。
别人正在浏览...
哀闵暗藏奥思摆递编捏避秦壁鱼不经之语布库谄害敕号除放盗拐打抢嘀哩咕噜飞殃走祸瀵泉阖辟诙谈婚对夥长家伙座儿江鱏嗟惊解扣儿经时酒饭矍骇马殿氓宇面面皆到难进南宋湓口皮袄前例清公清皎羣雄躟躟三瓦两巷沈骸身派逝殂失挫识丁石弦释子熟睨松台宿主脱羽外方内员王都五猖雾灭遐超写怀心非巷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