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以景星、岁星等为德星,认为国有道有福或有贤人出现,则德星现。《史记·孝武本纪》:“望气 王朔 言:‘候独见其星出如瓠,食顷復入焉。’有司言曰:‘陛下建 汉 家封禪,天其报德星云。’” 司马贞 索隐:“今按:此纪唯言德星,则德星,岁星也。岁星所在有福,故曰德星也。”《史记·天官书》:“天精而见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於有道之国。”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四:“ 陈仲弓 从诸子姪造 荀季和 父子,於时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内有贤人聚。”《北史·韦敻传》:“ 弘正 乃赠诗曰:‘德星犹未动,真车詎肯来?’”
(2).喻指贤士。 唐 杜甫 《行次盐亭县聊题四韵奉简严遂州》:“全 蜀 多名士, 严 家聚德星。” 明 许时泉 《兰亭会》:“归去奈何春,且开顰,纵没金人,也有德星分,莫使 秦 人独擅名。”
德星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核心义项:
指象征祥瑞的星宿,古称“填星”(土星)或“岁星”(木星)。古人将星象与人事关联,认为德星出现预示贤者降世或天下大治。
典出:
《史记·天官书》载“天精而见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
《后汉书·李郃传》注引《汝南先贤传》:“岁星主德,所在之国必昌。”
引申为对品德高尚者的尊称,尤指聚贤之象。
典出:
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陈寔率子侄造荀淑宅,德星聚奎,太史奏‘五百里内有贤人聚’。”
清代《德星堂集》(汪森著)以“德星”喻文人雅集。
专指东汉陈寔(字仲弓)与子陈纪、陈谌拜访名士荀淑的典故,后成为赞誉家族贤才或高士荟萃的固定表述。
典出:
《太平御览》引《异苑》:“陈仲弓携诸子侄造荀季和父子,于是德星聚,太史奏曰:‘贤人聚。’”
在传统语境中,“德星”兼具天文祥瑞与人文精神的双重内涵,强调道德与天象的感应关系,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权威参考来源(纸质工具书无直接链接,据内容溯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辞源》(商务印书馆)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德星”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解释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
指景星、岁星等祥瑞之星
古代将景星(又称“德星”)、岁星(木星)等视为吉兆,认为国家政治清明、贤人涌现时,这类星宿才会出现。例如《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天其报德星云”,司马贞索隐进一步解释:“德星,岁星也。岁星所在有福,故曰德星也”。
与“有道之国”关联
古人认为德星的出现与国家的德行相关,如《史记·天官书》提到:“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
象征品德高尚之人
“德”指道德修养,“星”象征光辉,合称“德星”形容德行出众者在人群中如星辰般闪耀。例如杜甫诗句“严家聚德星”,即以“德星”赞誉贤士聚集。
历史与文学用例
《北史·韦夐传》以“德星”比喻贤士韦夐,唐代以后逐渐成为对德才兼备者的雅称。
“德星”在现代也用于人名,寓意以德为耀、天赋异禀。其核心内涵始终围绕“德行”与“光辉”的关联,体现传统文化中对道德境界的推崇。
安于磐石白栝豹论北门本服犇佚边防表帕兵书不通不豫磛岩车轓铛旋虫虱抽抽噎噎楚娇刺痛腠会呆木點蠟幔咄嗟放达反面文章风患覆巢复文乖常国尔忘家黄案简兮谏正尽浄九井廐置镌磨捐商逵巷蓝田立论鸾鸣凤奏吕公茭茂龄马人香漆疮秦仪起坛弃之如敝屐尚佯山锐则不高售用随牒俗末锁顿素契天宇庭燎外流万苦千辛闲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