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始的意思、末始的详细解释
末始的解释
始末;原委。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余谓此言推鬼神之末始,植义甚精。”
词语分解
- 末的解释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后,终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穷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业。末技。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
- 始的解释 始 ǐ 起头,最初,与“终”相对:开始。始终。始祖。始创。周而复始。 才,刚才:方始。始悟(才觉悟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初末终 笔画数:; 部首: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末始"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文言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汉语语境中。其核心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
基本含义:终结与开端
"末始"由"末"和"始"两个单字构成。
- 末 (mò):本义指树梢,引申为事物的末端、尽头、最后、终了。如《说文解字》:"末,木上曰末。" 引申为不重要、次要的部分。
- 始 (shǐ):本义指开端、开始、最初。如《说文解字》:"始,女之初也。" 引申为起源、起点。
因此,"末始"二字并列,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终结与开端"、"末尾与起始",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首尾两端或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常用来指代事物的全过程或整体,类似于"始末"(但"始末"更常用),但更侧重于强调首尾的对比或循环关系。
-
词源与结构分析
"末始"属于古汉语中的反义复合词(或称为"对文")。这类词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字并列组成,共同表达一个更抽象或更概括的概念,如"阴阳"、"动静"、"长短"、"高下"等。"末始"正是通过"末"(终)与"始"(初)这对反义词的结合,来指代一个完整的过程或周期,蕴含了事物发展有始有终、循环往复的哲学意味。
-
用法与实例
"末始"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表示:
- 事情的开头和结尾:指事件或过程的全部经过。例如:"欲知其事之末始"(想要知道那件事的来龙去脉)。
- 时间的起点和终点:指一段时间的全程。
- 哲学上的循环观念:强调终点亦是新的起点("末"即是"始"),带有一定的辩证色彩,尤其在道家思想中有所体现(尽管不是核心术语)。
它通常作名词使用,在句中可作主语或宾语。
总结来说,"末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指"终结与开端",用以指代事物的全过程、整体或首尾两端,体现了事物发展有始有终、循环往复的意涵。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2012).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或可参考权威在线词典如 汉典 zdic.net 对"末"、"始"单字的释义)
- 王力等. (1999).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解释反义复合词构词法)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 (1999).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提供古汉语词汇用法示例)
网络扩展解释
“末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指事物的开始和结束都不好:根据,该词源自《晋书·郑冲传》,强调“既不好的开始,又不好的结束”,属于成语用法。例如:“末始之局”可形容一个事件从开端到结局均不顺利。
- 同“始末”:在部分文献中,“末始”与“始末”通用,表示事件的全过程或原委。例如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推鬼神之末始”,即探讨鬼神之事的来龙去脉。
2.字义拆解
- “末”:指末端、末尾,引申为次要或非根本的部分(如“舍本逐末”)。
- “始”:指开端、最初,与“终”相对(如“周而复始”)。
3.使用场景
- 文学与历史文献:多见于古籍或学术讨论中,如《晋书》和清代笔记,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 需结合语境判断:需根据上下文区分是强调“始终不佳”还是“事件原委”。
4.注意事项
- 该词存在两种解释,需通过具体语境确认含义。例如,若描述事件经过,可能指“始末”;若评价结果,则可能侧重“始终不佳”。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晋书·郑冲传》或《阅微草堂笔记》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邦道半路怖沮惨节豺声车轨楚练出尊點鬼簿雕素对景俯仰随人高峭共享桂庑谷行和山洪泽湖后筵欢忭鼓舞花蹄迦布德迦蛟鳄颈圈久历风尘救生圈究索九原麇骇雉伏捞漉轮胎没什牛头阿傍跑圈炮坐貔武婆婆妈妈箧牍七精亲昵驱牧弱手盛集时表食三水木匠馊点子踏步停睛推明托凤攀龙危窘文墨职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无当无累吓噤相齿献享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