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拯溺的意思、扶危拯溺的詳細解釋
扶危拯溺的解釋
溺:落水。幫助危難者,救起落水者。比喻救助别人的急難。
詞語分解
- 扶的解釋 扶 ú 攙,用手支持人或物,使不倒:攙扶。扶正。扶老攜幼。 幫助,援助:扶養。扶植。扶危濟困。 用手按着或把持着:扶梯。沙發扶手。 姓。 .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拯溺的解釋 救援溺水的人。引申指解救危難。《鄧析子·無厚》:“不治其本,而務其末,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淮南子·說林訓》:“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尋常之纏索。” 宋 陳亮 《制舉策》:“因天下所同
專業解析
“扶危拯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救助處于危難和困境中的人,體現了見義勇為、急人所難的仁愛精神。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 扶:本義為“攙扶、支持”,引申為幫助、援助。《說文解字》釋:“扶,左也”(意為左手相助)。
- 危:指危險、危急的處境,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的“危”即此意。
- 拯:意為援救、救助,《說文解字》注:“拯,上舉也”,強調從困境中提升。
- 溺:原指“淹沒于水”,引申為陷入災難或絕境,如《孟子·離婁上》中“天下溺,援之以道”的比喻。
二、成語釋義
“扶危拯溺”直譯為“攙扶危難者,拯救溺水者”,泛指對遭遇重大危難或陷入困境的人施以援手。其核心精神包括:
- 匡濟時艱:在他人面臨生存危機時挺身而出;
- 仁愛擔當:體現儒家“仁者愛人”的道德追求;
- 見義勇為:不避風險,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三、語源與典籍依據
此成語源于古代文獻對“濟世救人”思想的凝練:
- 《淮南子·修務訓》有載:“救溺者濡,追逃者趨”,強調救助需付諸行動。
- 《孟子·離婁下》提出:“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體現“拯溺”的責任意識。
- 清代《明史·忠義傳序》稱:“扶危拯溺之勇,雖古烈士何以加焉”,賦予其道德崇高性。
四、現代诠釋
在當代語境中,“扶危拯溺”可延伸為:
- 人道主義援助:如災難救援、醫療救助等;
- 社會公益行動:幫扶弱勢群體,如貧困兒童助學、孤寡老人照料;
- 道德實踐:鼓勵公民在他人遇險時依法施救(如見義勇為立法保護)。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商務印書館,2020年。
線上閱讀入口(中國辭書出版社)
釋義:“救助危難者和溺水者,泛指解救危困。”
-
《孟子譯注》(中華書局)
楊伯峻譯注,2012年。
中華書局官網
“天下溺,援之以道”的仁政思想為成語提供倫理基礎。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4年。
對“拯”“溺”等字的本義及引申義有系統考釋。
“扶危拯溺”不僅是語言符號,更是中華文化中“仁者愛人”精神的具象化表達,其價值在當代社會仍具現實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扶危拯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成語結構及字面含義
- 結構:由“扶危”和“拯溺”兩個動賓短語組成,屬于聯合式成語。
- 字面義:
- 扶危:扶助處于危難中的人;
- 拯溺:救起落水者(“溺”指落水)。
二、比喻義與用法
- 核心意義:比喻盡力救助他人的急難或危困,強調對他人困境的主動幫助。
- 用法:多作謂語、賓語或定語,用于描述處世行為中的救助精神。
三、出處與典故
- 最早文獻:出自唐代崔佑甫《唐故常州刺史獨孤公神道碑銘》:“扶危拯溺,爾身我手。”
此句通過“手”與“身”的呼應,凸顯了互助的緊密性。
四、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 直接近義:拯溺扶危、拯危扶溺(詞序調換,意義相同);
- 擴展表達:拯危濟困(強調救助危難和貧困)。
五、應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個人或集體在他人遭遇危險、困境時施以援手的行為,如救災、醫療援助等場景,體現人道主義精神。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樂樂課堂》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奧藏被羽邊論播揚裁紅點翠長毛絨炒金沖繁疲難重拍重現次男從風而靡從容趣督粹白錯迎打過東島東園溫明頓老恩宥囮育分時負郭相君負薪救火哽塞豪敢洪胤緩歌黃金花艱诘嵇劉錦囊妙計窭陋具數拉鋸老有所終亮相魯衛之政面面厮觑米狂内言齧龁鲵鲸拍肩謙衷企附奇貨青蓮界穹龜起屍趨風任臆媆媆僿野山高水低秃人挽運卧褥香爐西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