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阏与的意思、阏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阏与的解释

(1).谓阻截犹豫未定的野兽。《汉书·扬雄传上》:“三军芒然,穷冘閼与。”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冘,行也;閼,止也。言三军之盛,穷閼禽兽,使不得逸漏也。” 高步瀛 义疏引 吴仁杰 曰:“此赋言三军捕禽兽,行者穷追之,未定者閼止之耳。”

(2).地名。 战国 时 韩 邑,后属 赵 。在今 山西省 和顺县 西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 伐 韩 ,军於 閼与 。”《史记·秦本纪》:“中更 胡阳 攻 赵 閼与 ,不能取。”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阏与”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和发音区分:

  1. 地名(yù yǔ)
    指战国时期韩国的城邑,后被赵国占领。具体位置有两种说法:

    • 山西沁县册村镇乌苏村();
    • 山西和顺县西北()。
      历史记载中,秦国与赵国曾在此爆发著名的“阏与之战”,如《史记》中赵奢率军大破秦军即发生于此。
  2. 动作释义(è yǔ)
    表示“阻截犹豫未定的野兽”,引申为军事上的围困或截击行为。该义项出自《汉书·扬雄传》中的“三军芒然,穷冘阏与”,孟康注:“阏,止也”,指军队穷追猛打、封锁退路()。

  3. “阏”的独立含义

    • 读è 时,表“阻塞、壅塞”,如“阏塞”“阏绝”();
    • 读yān 时,特指匈奴单于正妻“阏氏”()。

提示:现代使用中,“阏与”多指地名,需注意古汉语中不同读音对应的含义差异。如需进一步考证地名争议,可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权威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阏与这个词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 阏与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为闭塞、封闭。它的拆分部首是门和女,总共有8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礼记·月令》,原文为“阏雒于二月,采井于甲子”。繁体字形为閼與。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不同,阏与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变化。 以下是一个例句:“由于各种原因,道路被阏与,无法通行。”这句话表示由于某种原因,道路被封闭,无法通行。 组词方面,我们可以组成一些相关词汇,例如“阏闭”(闭塞)、“阏塞”(封闭)、“阏断”(断绝)等。 与阏与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几个,比如“封闭”、“关闭”、“堵塞”、“隔绝”,它们都有类似的含义。 反义词方面,可以使用“开放”、“通畅”、“畅通”等。这些词语与阏与形成鲜明对比,表示不封闭、畅通无阻的意思。 以上是关于阏与这个词的解释和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