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俊”。亦作“踈俊”。放达超逸。 唐 刘禹锡 《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纪》:“是岁,以疎俊少检获訕,出牧 邵州 。” 明 方孝孺 《答林嘉猷书》:“谨愿者篤于守而不知推乎性命之原,达乎政教之统;踈俊者鋭于言而不知本乎伦6*理之常,践乎礼义之实。” 清 龚自珍 《金缕曲·沉虹桥广文小像题词》词:“老矣 东阳 沉 !算平生徵歌説剑,十分疏俊。”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疏俊汉语 快速查询。
疏俊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典雅的形容词,多用于形容人的风姿、才情或文章风格,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指人的气度疏朗洒脱、俊逸不凡,兼具潇洒与才俊的特质。
例证:
《汉语大词典》释为“洒脱超逸”,如形容文人“风神疏俊”,强调其不拘小节、清雅脱俗的气质。
指文风简洁明快而富有才情,语言精炼却意蕴深远。
例证:
王力《古汉语字典》指出“疏”含“通脱”之义,“俊”为“才识过人”,二者结合可形容文章“疏俊有奇气”,即文笔洗练而神采飞扬。
语源与用法说明:
“疏”本义为疏导、通达,引申为洒脱不拘;“俊”指才智出众。二字合成后始于唐宋文人评语,多用于赞赏文人雅士的仪态或创作风格,属书面雅言,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仍是古典文学鉴赏的常用词。
权威参考来源:
(因未检索到可引用网页,来源仅标注工具书名称及学术主编信息)
“疏俊”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基本解释
指人性格洒脱、不拘小节,带有超然物外的气质。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唐代刘禹锡在《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纪》中提到“疎俊少检获訕”,描述人物因性格疏放而受非议。
字义拆解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聪明机智,有才智”,可能源于对“俊”的单独理解。但此释义在古代文献中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若需深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唐代刘禹锡、明代方孝孺的原文用例。
挨挨桚桚不顾一切骖鸾侣草座承祧稠众垂丝海棠次宴督辕防小分则副相阁梁光明闺德归侨捍蔽豪湍火夹焦剌剌交辔金李几彖拘囚趷躂口颊宽纵窟泉狼顾鸢视劣等凌锄馏分龙床龙虎文驴前马后旅游业缪传齧棃排天平展皮下清绮气秀跧折屈色如寄山驴王蚀剥市户双门讨口子体化通德门统体屯候畏天知命温暖险竿向涂洗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