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骈词的意思、骈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骈词的解释

犹骈文。 清 朱之瑜 《答五十川刚伯书》:“駢词之体,肉丰则痴,骨露则癯。” 清 朱彝尊 《沉上舍南还诗以送之》:“駢词妙 徐 庾 ,经义析 邹 夹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骈词,又称“同义复词”或“并列复合词”,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汇构成方式,指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单音节词(字)并列组合而成的双音节复合词。其核心特征在于构成词的两个语素在语义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或互补性,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核心定义与结构特征

  1. 同义并列

    构成骈词的两个单字往往为同义词或近义词,如“朋友”(“朋”与“友”均指同伴)、“道路”(“道”与“路”均指通路)。这种结构通过语义叠加强化表达效果(《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

  2. 不可拆分性

    骈词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凝固为固定词汇,不可随意拆分或替换。例如“窗户”原指“窗”与“户”(门),后专指“窗”;若拆分为“窗”和“户”,则失去复合后的特定词义(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


二、历史演变与形成原因

  1. 双音化趋势

    先秦至汉代,汉语词汇从单音节主导转向双音节化,骈词是适应语言韵律需求的重要产物。如“土地”(《孟子》)、“国家”(《周易》)均出现于早期文献(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3年)。

  2. 避讳与韵律调节

    部分骈词因避讳单字重复而产生,如《诗经》中“辗转”(替代“转”的重复);另一些则为协调音节,如“树木”比单用“树”更符合诗文节奏(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三、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 区别于联绵词

    骈词由两个独立语素构成,语素可单独表意(如“寒冷”中“寒”“冷”皆表低温);而联绵词(如“彷徨”)为双音节单纯词,不可拆分释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2. 不同于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中仅一个语素表义(如“动静”偏指“动”),而骈词的两个语素均参与表义(如“巨大”中“巨”“大”均强调体量)。


四、功能与语言价值

  1. 精确表意

    通过同义互补细化语义,如“追逐”包含“追”(紧跟)和“逐”(驱赶)的双重动作(郭锡良《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

  2. 增强韵律与修辞

    在诗赋中广泛使用以符合对仗和平仄要求,如“山川”“日月”等骈词常见于骈文与律诗(朱广祁《诗经双音词论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3.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4.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5. 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6. 郭锡良《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
  7. 朱广祁《诗经双音词论稿》(河南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骈词的含义可从两个角度理解,需结合不同文献来源进行综合阐释:

一、修辞手法角度 指通过并列相同或相近词语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常见于传统文学。其特点包括:

  1. 结构特征:如"呼唤""观看"等双音节词,通过声韵相近形成对仗
  2. 功能价值:提升语言韵律感,如《答五十川刚伯书》指出"肉丰则痴,骨露则癯",强调需平衡用词密度

二、文体指代角度 清代文献中常将骈词等同于骈文,如: • 朱彝尊评价"駢词妙徐庾",指骈文创作技巧 • 朱之瑜讨论骈词文体特征,反映当时文人对骈体文的审美要求

三、语言演变角度 从音韵学层面分析,骈词指具有同源关系的词语变体:

  1. 对转型:声母与主元音相同,如"逆迎"
  2. 旁转型:主要元音相近,如"域国" 这类词语多呈现新旧形式共存现象,如上古"呼"演变为中古"唤"

注:不同文献对"骈词"的界定存在差异,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欲深入探究可查阅《骈体文钞》等古典文献,或参考王力《汉语史稿》的音韵学论述。

别人正在浏览...

按蚊白话戏百世之师宝络辩事逼索超阔持权合变愁盘存候蹙鬐发奋为雄分钗劈凤凤札龙书圪登登更箭咯吱钩云寡母锅盔阖庐护槽艰疚金石之策浚沟开球开心康食栲栳圈恐竦岿然不动魁梧奇伟利柄裂灭黎首黎蒸满园春色闷棍南去北来呕苻平地机锵涌齐毫庆施亲强秋程鹊户任怨任劳深沟固垒食苹鹿市舍死临侵掏渌梼昧龆齿听窗退惰穨亏闲谍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