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徒兵的意思、徒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徒兵的解释

(1).步兵。《左传·隐公四年》:“诸侯之师败 郑 徒兵,取其禾而还。”《史记·晋世家》:“献 楚 俘於 周 ,駟介百乘,徒兵千。” 宋 苏轼 《策别》之十三:“今 江 淮 之间,又有发运,禄赐之厚,徒兵之众,其为费岂可胜计哉。”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四章第四节:“封建政治制度在慢慢建立起来。军制最为明显。甲士和车战降到次要地位,徒兵和野战上升到主要地位。”

(2).步卒所执的兵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 杨伯峻 注:“此两兵字皆指兵器,车上之战士与车下之徒卒所执兵器不同,故云车兵徒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徒兵是古代军事术语,指不乘坐战车、仅依靠步行作战的士兵,与现代“步兵”概念相近,但更强调其“徒步”属性。其释义与历史演变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构成

    “徒”本义为步行(《说文解字》:“徒,步行也”),引申为无车马器械;“兵”指士卒。合称指未配备战车或马匹的纯步兵,区别于“车兵”“骑兵”等兵种。

  2. 军事职能

    在车战为主的先秦时期,徒兵主要承担辅助任务:

    • 掩护战车侧翼,清扫战场残敌(《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杜预注:“古者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 在险峻地形(如山地、丛林)中作战,发挥机动优势(《孙子兵法·行军篇》:“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二、历史演变与制度特征

  1. 西周至春秋

    徒兵多为贵族私属或征召的庶民,装备简陋(以木石兵器为主),地位低于车兵。《周礼·夏官》载“凡制军……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其中徒兵占比超七成,但编制依附于战车单位。

  2. 战国时期转型

    因战争规模扩大与地形复杂化,徒兵逐渐独立成军:

    • 魏国“武卒”、秦国“锐士”等职业化步兵出现,配备铁制兵器与铠甲;
    • 战术革新如方阵、弩兵集群(《孙膑兵法·威王问》:“弩次之者,所以当投石也”)提升其战略地位。

三、文献例证

四、延伸辨析

“徒兵”在部分语境中亦泛指非技术兵种的普通士卒(如《宋史·兵志》称厢军为“役兵”),但核心仍强调其徒步属性。后世逐渐被“步兵”一词取代,成为冷兵器时代陆军主力。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左传译注》(中华书局)
  3. 《周礼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4. 《中国军事通史·战国卷》(军事科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徒兵”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以下是综合各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步兵
    指古代战争中不乘坐战车、徒步作战的士兵。例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诸侯之师,败郑徒兵”,说明春秋时期徒兵已作为独立兵种参与战斗。这种步兵编制在对抗山地部族(如戎狄)时尤为重要。

  2. 步卒的兵器
    特指步兵所使用的武器,与车兵(战车上的士兵)的兵器相区别。《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提到“赋车兵、徒兵”,杨伯峻注解指出两者因作战方式不同,兵器种类也有差异。

二、出处与演变

三、其他用法

在成语中,“徒兵”可比喻无实际作用的人或物,如“徒有虚名之兵”,但此用法较为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贬刺标尺标树搏黍不急彩绚伧辈撑距诚庄出热忖想搭界董役遁戢顿膝凡伦负涂豕根深蔕结鬲指声宫苑孤傲孤策浩然之气还须画障活剧胡孙僭号矫情饰貌迦沙街芜举鼎拔山刻骨冷官搂罗鹿耳明捷陌阡抛球乐平服拼死拼活绮阁琴键绕口令三到骚思事验寿不压职庶乎死比夙儒田祭体法通逆驼茸顽锢挖年维熊五库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