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石的意思、伏石的详细解释
伏石的解释
暗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吕梁洪》:“若值旱涸,行舟一遭伏石,立葬鱼腹。”
词语分解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 石的解释 石 í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石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指石刻:金石。 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药石。药石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姓。 石 à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
网络扩展解释
“伏石”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字面意义:指暗礁(),即隐藏在水中的岩石,常见于河流险滩。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记载:“若值旱涸,行舟一遭伏石,立葬鱼腹”,描述其危害性。
- 引申义:比喻潜在的隐患或危险(),如商业竞争中的未察觉风险,或生活中可能引发问题的因素。
二、使用场景
- 地理/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水域险情,如“吕梁洪”等古代航运险段。
- 文学修辞:武侠小说中常以“伏石”渲染危机四伏的氛围()。
- 日常比喻:警示他人注意隐藏危机,如“公司财务存在伏石,需尽早排查”。
三、其他相关
- 姓名学:作为人名时,“伏”喻才华内敛,“石”象征坚韧,但此用法与词义无关()。
- 发音:拼音为fú shí()。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野获编》等古籍或文学作品中的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二
伏石这个词意思是指一个石头均匀且精确地放在另一个石头或平面上,以便保持稳定。它可以用于建筑、雕塑等领域。
拆分部首:伏(亻+伏), 石(石)
拆分笔画:伏(4画),石(5画)
伏石的来源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很可能与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等领域的技艺相关。在这些领域中,伏石技术被广泛使用,以确保建筑物或雕塑的稳定性和均衡性。
伏石的繁体字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没有明显的差异。
例句:
1. 建筑师巧妙地利用伏石技术,使大厦外观更加稳定而美观。
2. 这座雕塑是由一块巨大的石头伏石而成,给人一种沉稳而强大的感觉。
组词:伏石技术、伏石建筑、伏石雕塑
近义词:稳固、平衡、均衡
反义词:不稳、不平衡、不均衡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