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诛的意思、灵诛的详细解释
灵诛的解释
谓天子的征讨或杀戮。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谓为舟楫足以拒皇威,江湖可以逃灵诛。” 唐 宋之问 《谒禹庙》诗:“光驱总昌会,后至伏灵诛。”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幽阴雪愤,竦七庙之灵诛。”
词语分解
- 灵的解释 灵 (靈) í 有效验:灵验。灵丹妙药。 聪明,不呆滞:灵巧。机灵。灵慧。 敏捷的心理活动:灵机。灵感。灵性。 精神:灵魂。心灵。英灵。 旧时称神或关于神仙的:神灵。精灵。 反映敏捷,活动迅速:灵活。
- 诛的解释 诛 (誅) ū 把罪人杀死:害民者诛。诛灭。诛锄。诛戮。伏诛。 责罚:诛意(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讹定罪状)。口诛笔伐。 责求:诛求无已(一味索取,没有止境)。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灵诛"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分解为两部分:
一、基本释义
"灵"指神灵、天意,《说文解字》释为"灵,巫以玉事神",引申为神圣不可违抗的力量;"诛"本义为声讨、惩罚,《说文解字》注"诛,讨也"。组合后特指「天意的惩罚」或「神圣的讨伐」,常见于古代文献中表达对重大罪行的天谴。据《汉语大辞典》记载,该词多用于描述违反纲常伦理者遭受的天道制裁。
二、语源演变
最早见于《后汉书·孝灵帝纪》"天降灵诛,剿绝凶类",指代天降惩罚。唐宋时期演变为包含道德审判意味的书面雅语,如《全唐文》载"逆天悖理,当受灵诛"。明清小说中偶见使用,但多保留其庄重色彩。
三、用法特征
- 施动主体:常以"天""神"等非人称主语构成被动句式
- 修辞功能:增强叙事的神圣性与威慑力
- 语境限制:多用于历史文献、宗教文本及典章制度记载
参考《古代汉语词典》释义,该词属于"天人感应"思想在语言层面的具象化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灵诛”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天子(帝王)的征讨或杀戮行为,具有权威性和神圣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词义:指帝王发起的讨伐或处决,强调其代表天意的合法性。
- 结构:由“灵”(象征神圣、天意)和“诛”(讨伐、杀戮)组成,整体体现“奉天行事”的权威性。
出处与用法
- 历史文献:
- 汉代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提到“江湖可以逃灵诛”,指吴国试图逃避天子的征讨。
- 唐代宋之问《谒禹庙》中“后至伏灵诛”,描述对叛逆者的镇压。
- 诗文引用:
- 清代陈宝琛《咏鹿》中“许墓有灵诛触树”,以“灵诛”暗喻天子的裁决。
- 唐代韩愈《晚秋郾城夜会联句》中“灵诛固无纵”,强调帝王征伐的不可违抗性。
补充说明
- 现代使用:该词属于古汉语,现代极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中。
- 近义词:天讨、王诛(均指帝王发起的征伐)。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进一步查阅。
别人正在浏览...
安佚宝玦北面变齐避墬捕剿采旒怅罔彫像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发硎附狎馆驿国蹶泓窈胡帽犀校准警扞惊浸救月戟指嚼舌及晬抉示课通口蘑餽谢暌载览阅怜香寥窲炉锤鹿迷緑水青山蒙衣面壁功深明翼挠弱秾秀帕腹陪贰朴秀屏对平溢璞石锹镢奇玩缺绝屈士荣宴肉试上嫚下暴蛇涎十指连心四司六局踏混木窕儇亭燧危悬围堰下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