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吏役的意思、吏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吏役的解释

官府中的胥吏和差役。 唐 白居易 《病假中南亭闲望》诗:“欹枕不视事,两日门掩关。始知吏役身,不病不得闲。” 鲁迅 《南腔北调集·沙》:“所以官僚虽然依靠朝廷,却并不忠于朝廷,吏役虽然依靠衙署,却并不爱护衙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吏役"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含义的复合词。《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官府中的小吏和差役"(来源:汉典),指代封建官僚体系中承担基层事务的公务人员群体。从构词法分析,"吏"原指处理文书的小官,《说文解字注》释为"治人者也"(来源: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役"则指劳役或服役者,二字组合后特指官署中地位较低的执行人员。

在中国古代行政体系中,吏役主要承担三大职能:一是文书处理,如誊写公文、登记簿册;二是差遣执行,包括催征税赋、押送囚犯等实务;三是衙署杂务,涵盖站堂、传令等日常事务(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行政制度研究》)。《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县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其中"少吏"即包含吏役阶层(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

该群体在明清时期形成完备体系,据《明史·职官志》载,县级衙门常设"六房书吏"与"三班衙役",前者负责文书工作,后者承担缉捕、行刑等外勤任务(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值得注意的是,吏役虽属国家行政系统的末梢环节,但实际掌握着基层治理的具体实施权,其地位介于官与民之间,具有特殊的政治文化意义(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历代官制》)。

网络扩展解释

“吏役”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定义

指古代官府中的基层办事人员,包含两类群体:

二、构成与历史背景

该词由“吏”与“役”组合而成,反映古代社会等级制度:

三、文学例证

唐代白居易《病假中南亭闲望》提到“始知吏役身,不病不得闲”,体现吏役工作的繁重;鲁迅在《南腔北调集·沙》中批判吏役对衙署缺乏归属感,揭示其工具性角色。

四、扩展含义

部分文献将“吏役”引申为官吏与奴仆的统称,强调等级制度下的主从关系。

该词既特指官府基层人员,也映射古代官僚体系的结构特征。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制度细节,可查阅、的词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爱人好士安禄鲍方边谍抃笑彪焕逋仙窗笼春祭差互村舂村老老贷命动意多言或中鹅管石儿皇二十四品访舟歌篇豪夸横说竖说鹤企麾召蹇窒剪烛佳倩劫历惊诡九还丹酒史决导累垂緑庄严门廊迷岸鸣琴醲醇旁压力炮眼配购喷水池戕杀前时犬马之养融然柔立儒林颯爽炻器守候水过鸭背司籍司中讨擒套圈退还下马饭闲言碎语颉利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