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刮削摩擦过的柱子。《礼记·明堂位》:“山节、藻棁、復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庙饰也。” 郑玄 注:“刮,刮摩也。” 孔颖达 疏:“刮楹者,刮,摩也;楹,柱也。以密石摩柱。”
“刮楹”是古代建筑术语,指经过刮削或打磨处理的柱子,主要用于描述天子庙宇的装饰特点。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刮楹”指用密石(质地细腻的石材)精细打磨过的柱子。其中,“刮”意为刮摩(打磨),“楹”即堂屋前的立柱。
文献出处
该词源自《礼记·明堂位》,原文列举了天子庙饰的多种元素,包括“山节、藻棁、刮楹”等。郑玄注:“刮,刮摩也”,孔颖达进一步解释:“以密石摩柱”。
应用场景
特指古代高规格建筑(如皇家宗庙)中经过细致工艺处理的立柱,体现等级与庄严感。
延伸说明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不同词典的解析,可参考《礼记》相关注释或专业建筑史资料。
刮楹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刮的拆分部首为刀,划意为用刀或其他锐利的物件在表面上擦过。楹的拆分部首为木,意为门柱,通常指门柱上的横梁。
刮楹的笔画分别为9画和13画。
刮楹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主要是用来描述修建寺庙、宫殿等建筑时,将刮平的横梁固定在门柱上的过程。当时,这一步骤被称为刮楹。
刮楹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刮櫈」。
古代汉字写法中,刮楹的写法稍有不同,不过整体形状相似。在甲骨文中,刮楹的形态为「」;在金文中,刮楹的形态为「」;而在篆书中,则变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写法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样子。
例句:
1. 修建庙宇时,刮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 他用锥子刮了一下楹上的泥土。
组词:刮风、刮湿、刮痧、刮胡刀。
近义词:刨楹、刻楹、削楹。
反义词:楹立、楹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