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断。鬲,通“ 隔 ”。《史记·匈奴列传》:“西置 酒泉郡 以鬲絶 胡 与 羌 通之路。”《汉书·地理志下二》:“鬲絶 南羌 、 匈奴 。” 颜师古 注:“鬲与隔同。”
“鬲绝”是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其含义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基本含义
“鬲绝”意为阻隔断绝,指事物被完全隔离或阻断。其中“鬲”通假为“隔”(gé),表示分隔、阻塞,如《汉书·南越王赵佗传》中“鬲绝器物”即指断绝器物往来;《史记·大宛传》中“鬲汉道焉”则指阻断汉朝与西域的交通。
读音与通假关系
应用语境
多用于描述政治、地理或文化上的隔离,例如:
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已统一使用“隔绝”,如“与世隔绝”。“鬲绝”仅见于古籍,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指向。
“鬲绝”是“隔绝”的古字写法,强调彻底分离或阻断,读音为gé jué,多用于历史文献中。
《鬲绝》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指某种物体或事物的完全消失或绝灭。
《鬲绝》这个词的部首是“鬲”,总共由11画组成。
《鬲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书·秦纪》的记载中,其意为铜鼎完全绝灭。
繁体字为鬲絕。
在古代中国,汉字写法的演变是一种持续变化的过程。因此,现代对于古时候《鬲绝》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1. 这座古墓中的文物已经被年代的洪流给《鬲绝》了。
2. 灾难过后,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片瓦砾,建筑物几乎《鬲绝》了。
1. 鬲鞮(指一种古代的乐器)
2. 鬲纛(古代军士使用的盔帽)
3. 鬲釜(指装煮食物的坚固大锅)
1. 消失
2. 灭亡
3. 毁灭
1. 存在
2. 生存
3. 兴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