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飞钱的意思、飞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飞钱的解释

古代的一种汇兑方式。始于 唐宪宗 时。亦指该种汇兑的票券。《新唐书·食货志四》:“ 宪宗 以钱少,復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文献通考·钱币二》:“ 太祖 时取 唐 朝飞钱故事,许民入钱京师於诸州便换。”《续资治通鉴·宋真宗祥符九年》:“三司言诸司欠商贾飞钱,欲罢来年官市繒绢偿之。” 章炳麟 《訄书·制币》:“且夫 唐 宋 之飞钱交会,必有帑廥以为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飞钱,又称“便换”,是中国唐代出现的一种早期汇兑凭证,属于金融信用工具。其核心含义指:

商人在京城(长安)将货款交付给指定的官方机构(如诸道进奏院)或富商设立的私家柜坊,换取一张写明款项的凭证票据;商人携带此券回到地方后,凭券在指定机构兑换相应钱款,从而避免长途携带大量铜钱的风险和麻烦。

详细解释与背景

  1. 运作机制

    唐代商品经济繁荣,但铜钱笨重且跨区域运输风险高。商人通过在长安存入钱款,取得“飞钱”票据,返回本籍或贸易地后,凭票兑付现金。这一过程实现了货币的“空间转移”,本质是汇兑业务的雏形。

  2. 历史意义

    “飞钱”诞生于公元9世纪(唐宪宗时期),是中国最早的信用票据形式之一,标志着货币流通从实物运输向信用凭证转变。它缓解了钱币短缺问题,促进了跨区域贸易,为宋代“交子”等纸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 名称由来

    “飞钱”一词形象体现了“钱款飞跃千里”的功能,凸显其高效便捷的特点。唐代文献《因话录》记载:“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定义:“唐代的一种汇兑方式。商人将钱交给京城诸道进奏院或富商,取得凭证,回本道合券取钱。”

    查看来源

  2. 《中国历史大辞典·经济史卷》

    指出飞钱是“中国最早的汇兑制度”,由官府和私商共同经营,推动商业资本流动。

    查看来源

  3. 《中国金融史》(洪葭管著)

    分析飞钱作为信用票据的金融创新性,强调其对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查看来源


注:以上链接为相关工具书官方页面或权威出版社信息页,内容需结合实体书籍查阅完整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飞钱”是唐宋时期出现的一种早期汇兑形式,主要用于解决商人长途携带钱币的不便,其核心机制与今天的汇票类似。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释:

1. 定义与性质
飞钱又称“便换”“便钱”,是商人将钱款存入官方或民间机构后获得的凭证,凭此可在异地兑换现金。它并非流通货币,而是一种汇兑业务凭证。

2. 起源与发展

3. 运作方式

4. 特点与意义

5. 文献记载
《新唐书·食货志》明确记载其运作:“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飞钱是中国最早的信用汇兑工具,体现了唐宋商业经济的活跃性,虽未演变为货币,但对古代金融体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暗扣白头人冰玉碧水常经寸光痤人澹泊寡欲倒插大说东风过耳对本恶念飞桥诰劄出身割正攻袭灌浆贯览诡诞过关斩将画艓惶惶黄土擐甲执兵降气槛花笼鹤监籍尖新进退无措乐道安命廉简六象轮菌眉南面北末见磨琢墓志年年捏告拟人女弟配调偏狥匹诸千秋金镜青秀穷目凄啭认犯柔节润改时讳遂愿未名社稳平误国鴮鸅鶱飞小隙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