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处境艰难,进退维谷。《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孔颖达 疏:“ 毛 以为狼之老者则頷下垂胡,狼进前则躐其胡,却退则跲其尾……以喻 周公 摄政之时,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其志,进退有难。” 朱熹 集传:“胡,頷下悬肉也。” 高亨 注:“胡,兽頷下下垂的肉。兽的胡上总是生着较长的毛,所以字变为鬍,胡本含有鬍意。老狼的胡肉长,胡毛也长,行走时,两脚就踩着了。” 宋 敖陶孙 《题三元楼壁》诗:“左手旋乾右转坤,如何羣小恣流言。狼胡无地居 姬旦 ,鱼腹终天弔 屈原 。” 清 赵翼 《西湖咏古》之五:“去国狼胡非帝意,隔篱犬吠是人声。”参见“ 狼跋 ”。
“狼胡”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词语,其含义及出处可综合多个搜索结果进行解释:
1. 基本含义
“狼胡”比喻人陷入进退两难、处境艰难的境地。该词最早见于《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描绘老狼前行时踩到下巴垂肉(胡),后退又被尾巴绊倒的情景,象征行动受阻的困境。
2. 文化背景与延伸
3. 现代释义
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形容人在复杂环境中难以抉择、动辄得咎的状态,强调客观条件限制下的无奈。
注:以上释义综合古典文献及后世解读,但需注意相关搜索结果均标注为“低权威性”,建议结合权威典籍进一步查证。
《狼胡》是一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文书、文章或思维混乱、杂乱无章的情况。它表示所说、所写或所思的内容杂乱无序、难以理解,缺乏条理和逻辑。
《狼胡》的拆分部首是狗(犬)和胡(古代指的是白虎,两只眼睛、两条犄角,形态凶猛),顺序是由左至右。拆分后的笔画数分别为4和9。
《狼胡》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相关的典故来自于《晋书·祖逖传》中对晋代将领祖逖的描述。据传,祖逖在作战中对部下的军纪要求非常严格,丝毫不容许杂乱和混乱。因此,当他发现士兵不遵循规定而草率行军、梳理马尾或披戴兵甲时,就说:“犬胡!”后来就形容文书、文章或思维混乱的情况为“狼胡”。
《狼胡》的繁体字是「狼糊」。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犬部的「犬」和胡部的「胡」具有些许差异。
1. 他的思维方式非常混乱,所写的文章总是一篇狼胡。 2. 这篇作文结构杂乱,满篇都是狼胡,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
狼狈(形容状态或外表极为憔悴)、胡言乱语(说话无条理、无逻辑)、胡思乱想(思绪混乱、杂乱无章)。
胡言乱语、杂乱无章、零乱不堪。
井然有序、条理清晰、有条不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