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天地削减分割。 宋 苏洵 《权书下·六国》:“有如此之势,而为 秦 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於亡。”
“日削月割”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指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长期被蚕食或一味妥协求和,最终导致衰亡。该词多用于形容国家或势力因不断退让而逐渐丧失主权或资源()。
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作者通过战国时期六国割地求和、终被秦国所灭的历史,警示统治者妥协退让的危害()。
这一成语至今仍具警示意义,常被借喻为个人、组织或国家在压力下不断妥协,最终陷入困境的现象()。
若需查看具体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参考《六国论》及相关历史文献。
《日削月割》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时间过得非常快,仿佛一天天地消磨了整个月,一月又削去了整个年。
《日削月割》的拆分部首是日(阳)和月(阴),分别表示时间单位的天和月。它的总笔画数为17笔。
《日削月割》最早见于《水浒传》第三十四回,该成语被用来描述时间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间忽略了许多重要事物。
《日削月割》的繁体字为「日削月割」。
《日削月割》的古时汉字写法与现代一致,即「日削月割」。
他一天没来,就感觉像是《日削月割》,时间过得很快。
日月、削去、割舍。
一日千里、如飞逝。
度日如年、眼看时光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