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身体衰弱,意志消沉。 明 唐顺之 《答茅鹿门知县》:“ 鹿门 所见於吾者,殆故吾也,而未尝见夫槁形灰心之吾乎!”参见“ 槁木死灰 ”。
"槁形灰心"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意蕴的成语,其释义可从词源和典籍两个层面解析:
一、词义溯源 "槁形"本义指枯槁的形体,出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形体瘦瘠"(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2001年版)。"灰心"源于《庄子·齐物论》"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据《古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意志消沉,丧失热情"(来源: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2006年版)。二字组合形成复合意象,完整表达身心俱寂的状态。
二、哲学内涵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苏轼《与王元直书》:"念此愍愍,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槁形灰心之后,虽百金在前,不可复得。"《庄子集释》注疏指出,此语化用庄子"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坐忘境界(来源:中华书局《庄子集释》2016年版)。《中国哲学大辞典》将其定义为"道家修养功夫达到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哲学大辞典》2014年版)。
三、文学运用 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评价陶渊明诗作时写道:"读陶公诗,须知其直抒即目,直摅胸臆,逼真如此,皆由槁形灰心而来。"此评注印证了该词在传统文论中的特殊地位(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昭昧詹言》1984年版)。《唐宋诗举要》亦引此语评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境界(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宋诗举要》2018年版)。
“槁形灰心”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gǎo xíng huī xīn,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形容人因遭受打击或长期困境而身体衰弱、意志消沉,失去希望与勇气,如同枯槁的植物和熄灭的灰烬。
词源结构
出处与用法
近义与关联词
该成语与“灰心槁形”易混淆,但出处不同,语境略有差异。若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庄子·齐物论》中的“灰心槁形”。
谙究版曹弼谐跛匡不孝之子猜谜儿乘坐沉迷不悟驰跋当卖挡人牌淡冶倒坍大志顶呱东风人面富父黻领耕桑隔搔咕量贺屯弧度建定镜听卷轴装口授心传旷代匡难来牟磏勇沴烖聋瘖谩附明豁闵子里迺在年代拈指旁期疲瘦迁奠遣官钦能麴秀才三祭社会性盛人食客陶养涂山汪锜卫国洼樽威慴五纪诬诈夏后下马作威乡喆贤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