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弼谐的意思、弼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弼谐的解释

谓辅佐协调。《书·皋陶谟》:“允迪厥德,謨明弼谐。” 孔 传:“言人君当信蹈行古人之德,谋广聪明,以辅谐其政。” 孔颖达 疏:“聪明者自是己性,又当受纳人言,使多所闻见,以博大此聪明,以辅弼和谐其政。” 晋 卢谌 《赠刘琨》诗:“弼谐靡成,良谋莫陈。” 唐 杜甫 《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弼谐方一展,班序更何躋。” 宋 王禹偁 《单州成武县主簿厅记》:“然后可移之于郡,用是道佐佑长吏,则 龚 黄 循良之政可待也,復可移之于国,用是道弼谐帝皇,则 尧 舜 雍熙之化可致也。” 明 李贽 《初潭集·君臣二》:“ 唐待制 肃 与 丁晋公 为友,宅又相对, 丁 将有弼谐之命, 唐 遂迁居州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弼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辅佐协调,使事务和谐有序。以下从释义、字源、典籍用例及现代应用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释义与字源

  1. 基本释义

    “弼谐”为动宾结构复合词:

    • 弼(bì):本义为矫正弓弩的器具,引申为“纠正、辅佐”。《说文解字》释:“弼,辅也。”
    • 谐(xié):指“调和、协调”。《说文解字》称:“谐,詥也”,强调和谐一致。

      二字组合即“辅正而使之和谐”,多用于描述辅佐君主或协调政务,使国家治理达至有序状态。

  2. 权威辞书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弼谐”释义为:

    辅佐协调,指大臣协助君主治理国政,使上下和睦。

    (来源:《汉语大词典》 第7卷第142页)


二、典籍用例与历史语境

  1. 《尚书》经典用例

    最早见于《尚书·皋陶谟》:

    “弼谐五教,庶绩其凝。”

    意为“辅佐协调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各项政事皆得成就”。此句凸显“弼谐”在教化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2. 历代文献中的政治职能

    • 《宋书·谢晦传》:

      “弼谐内外,夙夜惟勤。”

      描述谢晦作为重臣日夜勤勉辅佐朝政。

    • 唐代柳宗元《为王京兆贺复尊号表》:

      “弼谐允釐,而百度惟贞。”

      强调辅佐协调使百事皆正。


三、现代应用与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弼谐”虽非常用词,但仍见于学术、文化领域:

  1. 历史研究:用于分析古代官僚系统的治理逻辑,如“弼谐机制体现儒家德治思想”。
  2. 文化阐释:引申为“调和矛盾,促成协作”,如“弼谐团队关系,提升合作效率”。
  3. 文学创作:作为典雅用语,保留于诗词、碑铭等文体中,传承传统政治哲学内涵。

四、学术参考与延伸阅读

  1. 古籍注疏:
  2. 现代研究:
    • 王力《古代汉语》对复合词“弼谐”的构词分析(商务印书馆)。

“弼谐”承载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强调通过辅正与调和实现整体和谐,其语义从治国理政延伸至广义的协调治理,至今仍具学术与文化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弼谐”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结构

二、基本含义

指通过辅佐与协作实现和谐,常用于描述君臣、上下级或群体间的配合关系。例如:

三、经典出处与文献用例

  1. 《尚书·皋陶谟》
    原文:“允迪厥德,謨明弼谐。”
    意为:君主遵循美德,臣子以明智的谋略辅佐,使政事和谐。
  2. 古代诗文引用
    • 晋代卢谌《赠刘琨》:“弼谐靡成,良谋莫陈。”
    • 唐代杜甫《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弼谐方一展,班序更何躋。”
      均体现辅佐与协调的语境。

四、现代应用

现代可扩展至团队协作、家庭关系等领域,强调通过互助达成和谐目标,如“企业管理者需与员工弼谐共进”。

“弼谐”兼具“辅佐”的行动性与“和谐”的目标性,是中华文化中合作精神的凝练表达。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尚书》及汉典词条()。

别人正在浏览...

悲酸别动队参核餐毡麤刺颠斤播两调帖碟子觝轹犊鼻騧对不过風趣风张风势挂家刮眼蚝壳黑龙江狐奔鼠窜家籍江阴简帙娇皮嫩肉接离纪念日进羡啾哗积虚计学菌蠢口义揽减聊城箭利动轮盖明旷觅取南冥匹聘旗火穷涸取扰觞爵擅业设险十恶诗疏泗上死声淘气孙媳妇太族堂防贪官蠹役替僧外饰委伏纹理我思香糯虓帅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