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ushan] 传说禹会诸侯及娶妻之地方
禹合诸侯于 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
涂山者, 禹所取妻之山也。——《越绝书·记地传》
(2) 具体位置说法不一,一说在今浙江西北,一说在安徽蚌埠西
(1).古国名。相传为 夏禹 娶 涂山 女及会诸侯处。《书·益稷》:“予创若时,聚于 涂山 。” 孔 传:“ 涂山 ,国名。”
(2).山名。其所在有三说:(1)在今 安徽 怀远县 东南、 淮河 东岸,又名 当涂山 。《左传·哀公七年》:“ 禹 合诸侯於 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 杜预 注:“ 涂山 在 寿春 东北。”《史记·夏本纪》:“予辛壬娶 涂山 ,辛壬癸甲,生 啟 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司马贞 索隐:“ 皇甫謐 云‘今 九江 当涂 有 禹 庙’,则 涂山 在 江 南也。”参阅《太平寰宇记·濠州》。(2)在今 四川 重庆市 巴县 。俗名 真武山 。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 禹 娶於 涂 ,辛壬癸甲而去,生子 啟 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 江州 涂山 是也,帝 禹 之庙铭存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江 之北岸有 涂山 ,南有 夏禹 庙、 涂君 祠,庙铭存焉。”(3)在今 浙江 绍兴县 西北。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 涂山 者, 禹 所娶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 张宗祥 校注:“《越絶》及《吴越春秋》皆指 会稽 。”
(3). 涂山 女, 夏禹 的妻子。 汉 刘向 《列女传·魏曲沃负》:“ 夏 之兴也以 涂山 ,亡也以 末喜 。”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伯喈赴试》:“ 涂山 四日离 大禹 ,你直恁地捨不得分离。”
涂山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其释义需结合历史、地理及神话传说。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涂山(Tú Shān)指中国古山名,主要承载以下含义:
指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境内的涂山,淮河东岸。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此地为大禹治水及会盟诸侯的历史地点。
与夏朝始祖大禹密切关联。《尚书·皋陶谟》载大禹“娶于涂山”,《吴越春秋》进一步描述涂山氏为九尾白狐所化,象征祥瑞。
涂山被视为大禹治水的核心地标。《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成为后世“华夏一统”的文化符号。
因大禹与涂山氏联姻,汉代《列女传》称涂山为“婚嫁礼制之始”,衍生出“涂山之歌”等婚姻意象。
除主流“怀远说”外,另有重庆江州(今重庆南岸)、浙江绍兴等说。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考证以怀远为确。
王国维《古史新证》指出,涂山传说反映上古部落联姻史实,九尾狐图腾或代表东方夷族崇拜。
涂山频繁见于诗文:
参考资料来源:
“涂山”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主要涉及历史、地理和文化传说,具体解释如下:
古国名
相传为夏禹娶涂山女及会诸侯之地。据《左传·哀公七年》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此处涂山被视为大禹治水后统一诸侯的重要地点。
山名
涂山的地理位置存在三种主流说法:
大禹相关传说
中华文明起源意义
涂山被视为大禹治水导淮的基地,是中国最早王朝国家形态的诞生地之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景点的详细信息(如安徽涂山景区),可参考来源网页。
爱民如子百死本言表祃愊亿参告城内初终单缣颠簸电船觝戏断蜺顿入犯奸桴筏钢崩公座坚肕结体浄了进笺积实句阑峻肃看死宽怠拉力浪汉乐不极盘猎骑历书民役木券赔银平步青霄凭狐陴倪辟匿剖蚌得珠祈谷坛泣竹确确熔接濡缕涉禽类折上巾十六开失音输賮俗纷绦虫瓦塼文杏五明鲜浄小儿强解事小象熙光新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