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步履艰难。 南朝 宋 谢瞻 《张子房》诗:“四达虽平直,蹇步愧无良。”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谐谑·嘉兴谑语》:“书中车马多如簇, 钱举人 独身走躑躅。 钱 居贫不克具舆马,又蹇步不良於行也。” 清 吴檠 《咏怀》:“曲径非不捷,由之转穷途。欲速嗟无成,蹇步愧亨衢。”
“蹇步”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jiǎn bù,由“蹇”(困难)和“步”(行走)组成,字面指行走困难,引申为事物发展缓慢或处于困境。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行走时步履艰难,动作迟缓。例如南朝谢瞻诗句“四达虽平直,蹇步愧无良”,形容即使道路平坦,仍因自身行动不便而感到惭愧()。
引申义
可比喻事物进展不顺或身处困境。如清代吴檠诗中“蹇步愧亨衢”,以“蹇步”暗喻人生境遇的坎坷()。
词源与结构
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表达,如描述身体不便、事业受阻或局势僵持等。例如明代文献中用“蹇步”形容举人因贫困无力乘车马的窘境()。
提示: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古诗文或仿古语境中。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出处,可参考沪江词典、《汉典》等来源。
蹇步是一个中文词汇,意为行走时行动迟缓、困难、拖沓。这个词的含义可以借喻为做事情缺乏效率、进展缓慢。
蹇步的拆分部首是足,表示与脚有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3。
蹇步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它的原始意义是病脚、跛行。后来,它逐渐引申为形容行动迟缓或困难。
蹇步的繁体字为躽步。
古代写蹇步的方式是类似于“足彳”,“彳”表示行进的路线,而“足”则代表脚。合在一起即形成了“蹇步”的古代写法。
1. 他蹇步前行,好像有什么困难阻碍了他。
2. 老人年迈,步履蹇步,走起路来很慢。
鹜蹇(意为行走时特别困难)。
行动迟缓、慢步、缓慢行走。
轻快、奔跑、迅速前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