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师的酬礼。束,束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爱奴》:“ 河间 徐生 ,设教於 恩 。腊初归,途遇一叟……叟曰:‘ 敬业 姓 施 ,有舍甥延求明师……君如苟就,束仪请倍於 恩 。’”
“束仪”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区分:
一、传统含义(古代用法) 指学生向老师敬献的酬礼,即“束修”的别称。该用法可见于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爱奴》中的典故:河间徐生受邀任教时,对方承诺“束仪请倍於恩”,即酬金翻倍。
二、现代引申义(成语用法)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成语,意为“过分拘泥于繁琐礼仪”,由“束缚”与“礼仪”组合而成,多用于批评官僚主义或形式主义。但需注意,此释义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衍生含义。
补充说明
《束仪》是一个汉字词组,意思是整理装束,特指整理着衣冠服饰等。
词组《束仪》的拆分部首是“⺆”和“⺮”,它们分别属于“人”和“竹”两个部首。共有9画。
《束仪》这个词组的来源丰富而广泛,是古代中国社会对于仪容仪表的重视和整饰之风的表现。古人对于取舍衣饰的概念有一套非常严谨的规范,因此在传统文化中,整理装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
在繁体字中,《束仪》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束儀”。
在古时候,汉字《束仪》的写法可能存在差异,但其整体结构和意义基本保持不变。
1. 他参加了重要的会议,所以特意束仪打扮,以显示自己的庄重和成熟。
2. 婚礼那天,新郎新娘都穿着整洁庄重的婚礼礼服,完全符合了婚礼的束仪要求。
束缚、束手无策、整装束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整饰、着装、打扮、装束
邋遢、蓬头垢面、相貌不佳、不整齐
暗蒙白鹄半推半就暴虐无道暴言筚路蓝缕兵梢擦掌磨拳常分虫镌鼠啮跌误防閤烦拿封家富贵骄人俯允宫庭音乐光板固自耗弃荷担和蕃槐鼎华亭鹤唳胡诌乱道肩从齿序浇酒镜渌敬逊窘逐矩游老年兄勒限隶草林峦枚子濛漪磨砻浸灌木脚客傩逐评家譬语千佛土青胖穷则思变岐山操三命而俯生骨随波逐流索逋弹性模量桃李蹊忒杀天恩挺膊子话同闬帷幙相待如宾小麯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