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毕卓的意思、毕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毕卓的解释

晋 吏部郎 毕卓 ,常饮酒废职。邻舍酿熟, 卓 夜至其瓮间盗饮,为人所缚,明旦视之,乃 毕吏部 。旋解缚,遂与主人饮瓮侧,致醉而去。事见《晋书·毕卓传》。后常以指嗜酒成癖的人。 北周 庾信 《答王司空饷酒》诗:“未能扶 毕卓 ,犹足舞 王戎 。” 宋 苏轼 《白鹤峰新居》诗之二:“瓮间 毕卓 防偷酒,壁后 匡衡 不点灯。” 明 刘兑 《娇红记》:“不觉的烂醉在佳人锦瑟边,可知道 毕卓 在瓮头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毕卓(生卒年不详),字茂世,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名士,以嗜酒放达、不拘礼法而闻名于世。其典故主要源于其任吏部郎时的轶事,成为后世文学中“酒狂”“醉吏”的典型意象。

一、人物身份与核心典故

  1. 官职背景:毕卓曾任东晋吏部郎(掌管官员选拔的职位),属朝廷要职。
  2. 盗饮事件:据《晋书·毕卓传》记载,毕卓因夜间盗饮邻家酒窖中的酒醉倒,被主人当场捆绑。次日发现其为官员后释放,主人设宴共饮至醉。此事成为其标志性典故,体现其“嗜酒忘形”的狂放性格。
  3. 名言志趣:毕卓曾言“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表达以酒为乐的人生哲学。

二、文学与文化象征

  1. “瓮间眠”意象:后世以“毕卓卧瓮”“吏部眠”等词代指纵酒忘形之态。如白居易《家园三绝》:“应须学取陶彭泽,但委心形任去留。除却醉来开口笑,世间何事更关身?”化用其典故。
  2. 诗酒狂客符号:李白《月下独酌》中“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等诗句,暗含毕卓式的酒脱精神。
  3. 文化评价:毕卓被视为魏晋风度代表,其行为既被赞为“真率自然”,亦被批为“玩世渎职”,反映士大夫对仕隐矛盾的思考。

三、历史文献依据

主要记载见于正史与笔记:

四、引用参考

  1. 毕卓生平及盗饮事件,《晋书·毕卓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名言语录考释,《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注,中华书局。
  3. 文学化用分析,《全唐诗中的酒文化意象研究》,王立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注:古籍原文需查阅权威点校本,现代研究著作可参考学术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毕卓是东晋时期的历史人物,其名字在后世文学中逐渐演变为具有特定文化寓意的典故。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历史背景与人物生平
毕卓(字茂世)为东晋新蔡鮦阳(今安徽临泉)人,曾任吏部郎。据《晋书·毕卓传》记载,他因嗜酒常荒废公务,甚至夜盗邻家酒瓮,被缚后主人发现是官员,反与之共饮至醉。此事成为其标志性轶事。

2. 文学意象与用法
后世常以“毕卓”借代嗜酒成癖之人,或形容狂放不羁的饮酒行为。例如:

3. 衍生典故与相关词汇
毕卓的故事衍生出“瓮间盗饮”“吏部眠”等表述,如杜甫诗“休为吏部眠”劝诫莫效仿其纵酒。另有“瓮眠”“毕卓眠”等词汇,均指醉卧或嗜酒行为。

总结
毕卓从历史人物演变为文化符号,集中体现了古代文人对酒的态度——既批判其误事,又欣赏其洒脱。这一形象在诗词中反复出现,成为酒文化的重要注脚。

别人正在浏览...

拜首碑头残耗擦西唱声传国宝翠筠存据大絃的笔东游西逛剟剽风旆割分怪人光澄鬼惑归一鬼域国戒回充弧形降火骄敖洁练金罚嶱嵑可可叩辕脸膛领受卵民玛尔噶名垂千秋秘赜拈韵判断力钱插碁布倾葵亲故人誉实意手八叉爽越术蓺私属踏芦渡江讨征天陛天隐通晓土皷托物感怀惟命是听吾公香径晓声下语蟹眼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