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耕三余一的意思、耕三余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耕三余一的解释

(1).耕种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 禹 汤 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

(2).抗 日 战争时期,中国共6*6*党领导下的若干边区人民政府在大生产运动中提出“耕三餘一”的口号,号召军民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做到每家一年有四个月的余粮。 续范亭 《五百字诗》:“耕三须余一,岁岁不恐惶。” 马可 《夫妻识字》:“努力耕种,积草囤粮,耕三余一,防备灾荒。”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耕三余一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耕三余一"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持续耕作积累粮食储备,达到耕作三年可积攒一年余粮的目标。这一理念体现了古代先民应对自然灾害、保障生存的智慧,具体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与运作机制

"耕三"指连续三年的正常农业生产活动,"余一"即三年耕作所得粮食除消耗外,还能剩余相当于一年的口粮。该模式要求农民每年将部分收成储存起来,形成"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的防灾储备体系(《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汉书·食货志》载李悝变法时提出"岁收亩一石半,除税及食余四百五十石",通过精耕细作与强制储蓄实现"余一"目标。

二、历史实践与制度基础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首次系统实践该理念:要求农民在丰年按比例储粮(上熟储三成,中熟储二成),形成"余一"储备应对灾荒(《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汉代《汜胜之书》进一步细化耕作技术,通过区田法提高单产,为"余一"提供技术支撑。这种储备思想后被纳入历代常平仓、义仓等官方仓储制度。

三、现代引申与文化价值

当代语境下,"耕三余一"已从粮食储备扩展为资源管理哲学:

  1. 经济层面:倡导收入分配中强制储蓄理念,呼应现代应急储备制度
  2. 生态层面:《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的耕作观,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
  3. 文化象征:成为中华农耕文明勤俭节约精神的标志性符号(《中华传统文化关键词》外研社2020版)

该术语的现代阐释需结合《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的耕作时序观,以及《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的制度设计,方能完整呈现其从生产技术到治国方略的多维内涵。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这一传统智慧对构建粮食安全体系仍具启示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耕三余一”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概念,后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具有特殊意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语来源与基本含义

  1. 古代典籍基础
    最早可追溯至《礼记·王制》记载的储备思想:“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意为耕种三年后,需储备一年的粮食以备灾荒,体现古代防灾理念。

  2. 字面释义
    字面指耕种三年田地,积攒一年余粮。核心是强调通过长期耕作和节约,实现粮食储备的可持续性,保障生活稳定。


二、历史实践与扩展含义

  1. 抗日战争时期的应用
    中国共产党在边区大生产运动中提出“耕三余一”口号,号召军民通过增产和节约,确保每户家庭每年有四个月余粮。这一政策既缓解了物资短缺,也强化了战时经济韧性。

  2. 现代引申义
    部分解释(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做事留有余地”的处世哲学,比喻避免过度消耗资源或追求利益,保持适度节制。但这一含义使用频率较低,更常见于特定语境下的比喻。


三、总结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农业制度或抗战时期经济政策,可参考《礼记》相关篇章或边区大生产运动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谙通八合识草船借箭钗钏絺纻崇福船舶翠軿挡众等异杜门屏迹独舞娥轮厄狭烦累反蛙泳分珪愤郁负旭腐语馆谷故友悍劲狠强红心草监卒嗟吁金马碧鸡救护车夸嫚疗贪寥窙赁居刘毅答诏率情渺茫密户摩睺罗疟疾庞儿鳑头毗联遣兴陶情崎锜其与泉帖衢宇区中学入寂山姜师风随直铁铮铮僮夫土蝼未已瓮菜无墨水汙樽抔饮翕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