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愤恨抑郁。 宋 司马光 《乞开言路状》:“臣自到 西京 以来,朝夕伏听朝廷惟新之政,以为必务明四目,达四聪,以发天下积年愤鬱之志。”《东周列国志》第三一回:“ 鲍叔牙 愤鬱发病而死, 齐 事从此大坏矣。”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媚 日以金钱投琼卜余中否。及榜发落第,余乃愤鬱成疾。”
愤郁(fèn yù)是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因内心不满、压抑而积聚的愤怒情绪,常表现为情感上的激愤与精神上的苦闷交织状态。以下从词典角度分项解析:
词义构成
“愤”指愤怒、怨恨,《说文解字》释为“懑也”,强调情绪激荡;“郁”意为积聚、阻塞,《广雅》注为“滞也”,凸显情感无法疏解。二者组合后形成矛盾统一的心理状态,既含外显的愤懑,又含内敛的郁结。
词性及用法
作形容词时,多修饰心境或神态,如《后汉书·卷六十七》载“愤郁发悸”,描述情绪激荡导致生理反应;作动词时,可引申为“因愤懑而郁积”,如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愤郁悒悒,思有以发之”,强调情感积蓄后的表达需求。
文学语境延伸
在古代诗文中,该词常关联家国情怀或人生际遇,如陆游《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郁,既指向对时局的愤怒,亦暗含壮志难酬的压抑,成为士人精神困境的典型表达。
近义辨析
与“愤懑”相比,“愤郁”更强调情绪滞留的持续性;与“忧郁”相较,则突出愤怒的主导性。《古代汉语词典》将其归类为“情感复合型心理动词”,体现汉语词汇对复杂心理状态的精准捕捉。
“愤郁”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èn yù,其核心含义为愤恨与抑郁交织的情绪,通常指因外界不公、挫折或困境引发的内心压抑与愤怒。以下是详细解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东周列国志》或司马光的奏疏原文。
班治暴卒避弃怖骇不乃羹不征采琢策踵常法褫褙蠢生打跟头迭日底法诋严东方图书馆氛妖浮宕负鼎缚紥龟组寒瓜荒徼肩背佳士接灶技巧九刑旧友隽人铠骑婪诈老耋老年间累身陵兵灵宠蹑武跑圈劈先里剖奏乾股凄凉调耆儒区时伤勇神逸束流说帖书僮疏引探虎穴探幽索隐团案颓垫妄杀伪体舞衫歌扇纤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