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 北魏 、 北齐 取士,发现试卷拙劣的,罚饮墨水一升,后遂以“无墨水”嘲人文理不通。 清 唐训方 《里语徵实》卷中下:“嘲人文理不通曰‘无墨水’, 北齐 策秀才下者,饮墨水一升,非徒罚其滥劣,正欲藉此妙药豁其灵性耳。”
“无墨水”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该词源于北魏、北齐时期的科举制度。当时考生若试卷质量低劣,会被罚饮墨水一升,以此惩戒文理不通者。清代学者唐训方在《里语徵实》中记载:“嘲人文理不通曰‘无墨水’”。
北齐时期“罚饮墨水”不仅为惩罚,还被视为一种“灵性启发”手段,希望通过此举提升考生思维水平。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对文才的重视与独特教育观。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里语徵实》等文献来源。
无墨水是一个由中国汉字组成的词汇,含义是没有墨水或没有墨水可供使用。它的拆分部首是无(wú)和墨(mò),分别表示没有和墨水,而无墨水则是两者的组合。这个词汇可以通过拆分来理解其含义,无表示没有,墨水指的是书写所使用的液体。因此,无墨水就表示没有墨水可供使用。
无墨水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无:无的部首是无本身,它属于“无”字旁,表示没有或无。无的笔画数为4画。
墨:墨的部首是土字旁,它通常用于与与土有关的事物,例如土地或墨水。墨的笔画数为15画。
无墨水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墨水来写字,而无墨水则意味着无法进行书写活动。因此,无墨水在古代文化中代表着缺乏文化或无法表达的状态。
在繁体字中,无墨水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無墨水」。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略有不同。例如,在古代,墨的写法是「黍」,无的写法是「毋」。而现代汉字的写法则是「墨」和「无」。这种变化是由于汉字的演变和规范化而引起的。古代汉字的写法通常更加繁复,需要了解专门的古文字学知识才能辨认。
以下是一些使用无墨水的例句:
1. 由于打印机中没有墨水,所以我无法打印文件。
2. 他的钢笔没墨水了,所以不能写字。
无墨水的组词有:无墨水瓶、无墨水打印机。
无墨水的近义词有:没墨水、用完了墨水。
无墨水的反义词有:有墨水、有可用的墨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