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定或预测的日数或时间。《周礼·地官·山虞》:“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 孙诒让 正义:“有期日者,谓依其所用木之多少,为其出山入山之日数。”《汉书·夏侯始昌传》:“ 始昌 明於阴阳,先言 柏梁臺 灾日,至期日果灾。” 唐 韩愈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 愈 既世通家,详闻其世系事业,今葬有期日,从少府请,掇其大者为行状。”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遣使启帝,请期日赴京。”《宋史·岳飞传》:“尽 磁 、 相 、 开 、 德 、 泽 、 潞 、 晋 、 絳 、 汾 、 隰 之境,皆期日兴兵,与官军会。”
期日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综合权威词典解释如下:
指事先约定的具体日子或时间节点,强调时间点的确定性。
例:《汉语大词典》释为“约定的时日”,如《周礼·地官·山虞》载“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指规定百姓伐木的特定日期。现代汉语中仍用于正式场合,如“合同期日”“缴费期日”。
古代文献中常特指祭祀、盟誓等礼仪活动的既定日期。
例:《礼记·祭统》郑玄注“期日,卜定祭时”,指通过占卜确定的祭祀日。《古代汉语词典》强调其与礼仪文化的关联性,如“盟誓期日不可违”。
现代法律语境中,专指法律行为生效、权利行使或义务履行的截止日期。
例:《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特指法律规定的时限”,如“债务清偿期日”“诉讼期日”。此用法突出时效性和强制性。
权威来源参考:
“期日”是一个多场景使用的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指约定或指定的具体日期或期限,常见于日常事务安排或古籍文献中。
在诉讼法中,特指法院与诉讼参与人共同进行诉讼活动的具体日期。
日语中“期日”(きじつ)也指日期或期限,如“支払期日”表示付款截止日。
如需更详细的法律程序案例或古籍原文,可参考、5、7的原始出处。
把断帮石璧殿成益创利除丧出蛰从轻处罚动字煅炼对汛耳风翻腾風簫瀵泉公安公开审理攻忤宫扆衮华轰隆黄莞黄银胡麻饭捡幅交迹鹪明忌妬节节排排九停绝口不道克雪诳赫狂言离京名理牟利暮色苍茫疲黎千伏切摩蜻蝏饶野三尺之木山窜盛殓省油灯士检枢长贪赇铁水屯封婉愉微茎雾叠误人呜悒祥华小样云暇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