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寿阳妆的意思、寿阳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寿阳妆的解释

亦作“ 寿阳粧 ”。 南朝 宋武帝 女 寿阳公主 曾卧于 含章殿 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妇女多效之,在额心描梅为饰。见《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宋书》。 元 杨维桢 《香奁八咏·黛眉颦色》:“索画未成 京兆 谱,欲啼先学 寿阳 妆。”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下:“待明朝,端整寿阳粧,眉梢晕。”


见“ 寿阳妆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寿阳妆,又称“梅花妆”或“落梅妆”,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具诗意的面部妆容,其名称与典故直接来源于南朝时期的一则传说。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典故起源(核心含义): 据南朝(宋)类书《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人日》引《杂五行书》记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 释义: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人日)这天,躺在含章殿的屋檐下小憩。此时,一朵梅花恰好飘落在她的额头上,形成了五瓣花的形状,且擦拭不去。皇后看到后觉得新奇,便让公主保留此妆观察。三天后,这朵“梅花”才被洗掉。宫女们惊叹于这种天然妆饰的美丽,纷纷模仿,用颜料在额头画出梅花图案,这种妆容因此得名“梅花妆”,又因起源与寿阳公主相关,故称“寿阳妆”。
  2. 妆容特点:

    • 位置:主要装饰于额头眉心上方。
    • 形态:模仿梅花花瓣,多为五瓣形状(即“五出花”)。
    • 材料:最初传说中是天然梅花印记,后世模仿时则使用金箔、彩纸、胭脂、呵胶(一种特制胶水)或颜料在额间描绘、粘贴出梅花或其他花钿图案。
    • 别名:因其核心图案是梅花,故常称“梅花妆”;又因典故中梅花是“落”于额上,也称“落梅妆”。
  3. 文化意义与影响:

    • 象征:寿阳妆/梅花妆象征着天然去雕饰的美丽、高洁的品格(梅花意象)以及宫廷时尚的起源。
    • 流行:此妆自南朝后,在唐宋时期尤为盛行,成为贵族女子和宫廷仕女的重要妆容元素。花钿(包括梅花形)是唐代女子面妆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文学意象:该典故和妆容名称频繁出现在后世诗词歌赋中,用以形容女子额妆之美或借指梅花。例如:
      • 李商隐《蝶三首·其三》:“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 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
      • 欧阳修《诉衷情·眉意》:“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寿阳妆”特指南朝寿阳公主因梅花落额而形成、后为宫女效仿并流行开来的一种额部妆容,其核心特征是在额头(眉心上方)装饰梅花状图案(即花钿)。它不仅是古代中国女性美容的一种方式,更承载着优美的文学典故和文化意蕴,成为象征自然之美与高雅品位的经典意象。

参考来源:

  1. 《太平御览》引《杂五行书》记载:该典故的最早可靠文献来源之一。可查阅中华书局影印本《太平御览》或权威数据库如“国学大师”(www.guoxuedashi.com)中的相关卷次。
  2. 李商隐、牛峤、欧阳修相关诗词:证明该典故在文学中的广泛运用和影响。可查阅《全唐诗》、《全宋词》或权威古诗文网站如“古诗文网”(www.gushiwen.cn)。

网络扩展解释

寿阳妆是中国古代女子的一种妆容,起源于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的典故。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起源典故

据记载,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曾在含章殿檐下休憩,梅花飘落其额间,形成五瓣花形印记,擦拭不去。皇后认为此妆别致,遂保留推广,后世女子争相效仿,逐渐发展为在额心描绘或粘贴梅花装饰的妆容。

二、别称与形式

又称梅花妆、额黄妆或花钿妆:

  1. 材料演变:早期以梅花为原型,后因季节限制,改用黄色花粉、金箔纸或干花片剪成花鸟形状贴于额鬓(见《木兰辞》"对镜贴花黄")。
  2. 妆效特征:以额间装饰为核心,颜色以金黄为主,突显端庄华美。

三、文化影响

  1. 语言发展:衍生出"黄花闺女"代指未嫁少女,因花黄装饰多用于未婚女子。
  2. 文学意象:宋代词人常以"寿阳妆"喻梅花,如李德载《早梅芳近》用此典双关咏梅与女性美。

四、历史流变

元代杨维桢《香奁八咏》等作品仍沿用此典故,清代《十洲春语》亦存相关描述,说明其审美影响持续千年。

扩展阅读:该妆容的实物遗存可参考寿阳公主墓相关考古研究,其演变反映了古代社会审美与工艺技术的互动。

别人正在浏览...

安禅襃锡暴着唱叫扬疾槎头诚贯舂爨疮疤吹弄大娘登成调柔刁小东笏社动色堆金叠玉独身反逆繁字分好戤银宫壼还反好赐蕙心纨质检取建嗣接合锦竹跼蹐开貌开袠科醮款延辽廓励世緑毛緑帽儿名不虚立盘计片红偏指譬之普徧弃割啓劄热擦荣亲柔恶儒士山道年审判员实叟授读檀舍调脣诿误威诈小溲洗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