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附籍的意思、附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附籍的解释

附入本地户籍的外地人。《周书·武帝纪下》:“良人没为奴婢者:并宜放免。所在附籍,一同民伍。”亦指外地之民附入本地户籍。《明史·广西土司传三·琼州》:“ 琼山县 东洋都 民 周孔洙 招諭 包黎 等村 黎 人 王观巧 等二百三十户,愿附籍为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附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社会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依附于他人的户籍,常用于描述古代社会身份依附或人口管理的现象。以下从权威辞书及学术研究角度分层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非独立户籍者依附于主户(如士族、地主或官府)的户籍登记状态。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1卷,第1013页 将其释为:“附入户籍。谓入他人户籍而受其荫庇。” 强调其“依附性”与“非独立性”的特征。

二、历史背景与社会功能

  1. 流民安置

    战乱或灾荒导致的流民常通过“附籍”获得合法身份,如明代允许流民附于当地里甲户籍(《明史·食货志》)。

  2. 阶层依附关系

    贱籍者(如奴婢、部曲)依附于士族户籍,形成人身依附链,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荫客制”(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第78页)。

  3. 赋役规避手段

    平民为逃避重税,主动依附豪强户籍寻求庇护,导致国家税收流失(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6页)。

三、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四、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附籍”可隐喻对组织或体系的依附关系,但此用法属修辞引申,非规范词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第406页)。

“附籍”本质是古代户籍制度下身份依附关系的体现,兼具社会治理功能与阶层压迫色彩。其释义需置于具体历史制度中理解,现代汉语已罕用本义。

网络扩展解释

“附籍”指外地人附入本地户籍的行为或身份,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指原本不属于本地户籍的外地人(如流民、少数民族、被释放的奴婢等),通过官方程序登记为本地居民,享有与本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周书》记载北周武帝释放奴婢并令其“附籍,一同民伍”。

  2. 历史背景

    • 南北朝时期:用于安置流民或解放的奴婢,如《周书·武帝纪》提到将奴婢“放免”后“附籍”为民。
    • 明清时期:常见于边疆治理,如《明史》记载海南琼山县通过招抚黎族村落,使其自愿“附籍为民”,纳入国家户籍管理。
  3. 现代对应
    类似于今天的“户籍迁入”或“落户”制度,但古代更强调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和基层治理的强化。

该词既指具体的外地人入籍行为,也指此类人群的身份,反映了古代户籍制度对人口管理的重视。

别人正在浏览...

百迭辩慧璧奎冰茶饼子城阿瞠愕炊妇大板车得度电影放映机愕视肺火肥土缝掖覆军杀将负老携幼归舟豪牦河鲀奸道贾似道揭黄既济公楖枥静物隽武峻刑块礨劳苦功高老主顾鸾跂鸿惊鸣琴敏手泥坯排尿毰毢平曲乔峰沏迭窃取秦二代妻孥崷崪柔懦睿艳上纸深渺射士史迹势能示信售子顺续耸跼粟秩田驺榅桲乡愚县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