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俘聝的意思、俘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俘聝的解释

见“ 俘馘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俘聝”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属于军事领域的术语,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含义可以从字源和古代用法两方面进行解释:

  1. 字义解析:

    • 俘 (fú): 本义指在战争中擒获的敌人,即俘虏。引申为擒获、掳获的动作。
    • 聝 (guó): 本义指战争中割取被杀敌人的左耳(作为计数和请功的凭证)。《说文解字》释为:“军战断耳也。”《诗经·鲁颂·泮水》有“在泮献馘”的记载(“馘”是“聝”的异体字)。
  2. “俘聝”的含义:

    • 核心意义: “俘聝”作为一个合成词,其核心含义是指在战争中所俘获的敌人以及所割取的敌人耳朵(作为战利品和军功证明)。它代表了战争胜利后清点战果的两个主要方面:活捉的俘虏和杀敌的数量(通过割耳计数)。
    • 具体指代:
      • 指俘虏和割下的耳朵这两类战利品。
      • 引申指战争的胜利成果或战功。
      • 有时也特指献俘礼中展示的俘虏和敌耳(或首级)。
  3. 古代用法与文化背景:

    • “俘聝”一词常见于中国古代史书、军事文献和描述战争的篇章中,用以记录战果或描述凯旋仪式。
    • 割取敌人左耳(聝)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常见的统计杀敌数和论功行赏的方式。在战争结束后,将领会带着“俘”(活捉的敌人)和“聝”(割下的敌耳)回到朝廷,在“献俘礼”上展示,向君主和宗庙报告胜利。
    • 例如,《左传》等史书中常有类似“献俘”、“授馘”的记载,这里的“俘”和“馘(聝)”就是“俘聝”的具体体现。

“俘聝”是一个古代军事术语,意指在战争中俘获的敌人以及割取的敌人耳朵,是衡量战果和军功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和论功行赏的制度,常见于史书对战争结果的记载和凯旋仪式的描述中。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俘聝”是古代战争中的术语,结合“俘”和“聝”两字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单字拆解:

    • 俘:指作战时活捉的敌人,本义为“军所获也”()。《左传》等古籍中常见“生执囚之”的用法。
    • 聝(或作“馘”):指割取被杀敌人的左耳,用于统计杀敌数量。《说文解字》提到“馘,军战断耳也”,即通过割耳记录战功。
  2. 合称“俘聝”:

    • 泛指战争中俘虏的活口和斩杀敌人后割取的左耳,是古代统计战果的重要方式()。例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示之俘聝”,杜预注:“俘,所得囚;馘,所截耳。”

二、延伸用法


三、文化背景

古代战争中,“俘”与“聝”的区分体现了对生擒和杀敌的不同统计方式,侧面反映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规则。例如《尔雅》注“囚敌曰俘”,而“馘”需“计功”后献祭()。


四、相关辨析

如需进一步考据,可参考《说文解字》《春秋左传注》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阿婆八风舞邦禄邦佐贬词比集蔽障不以人废言当牢倒床访善法眼凤褥衡汉欢闹豗突缋总火鞭火曜狐枕丘僭冒蹇弱荐羞寂默救燎助薪决洞孔雀屏乐乐陶陶礼单列宁格勒銮旗罗浮山躶躬猫步猫冬秘校摩伽罗跑调骈填破费扑腾迁书青口白舌秋兴契需铨敍热症上甲寿辰首科守先待后兽香司书厮佣炜管无己吴緜乡邑线香小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