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銓序 ”。亦作“銓叙”。1.审查官吏的资历和劳绩,确定其升降级别与职位。《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自是 皇甫 ……等十有七姓蠲其兵贯,一同旧族,随才銓敍。”《宋史·武帝纪中》:“府州久勤将吏,依劳銓序。”《旧唐书·李义府传》:“﹝ 李义府 ﹞专以卖官为事,銓序失次,人多怨讟。” 靳以 《生存》:“谁配审查?当教授又不是做官,用不着铨叙。”
2.评定次第。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法曲》:“ 开元 二十五年,太常卿 韦縚 令博士 韦逌直 ……等銓叙前后所用乐章为五,奏付太乐习之。”
3.编次有序。 南朝 宋 裴松之 《上<三国志>表》:“臣前被詔,使采三国异同以注 陈寿 《国志》。 寿 书銓敍可观,事多审正。”《宋书·臧焘传》:“ 凝之 词韵銓序,兼有理証,上甚赏焉。”《南史·王俭传》:“令史諮事,宾客满席, 俭 应接銓序,傍无留滞。”
4.衡量论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夫銓序一文为易,弥纶羣言为难。”
“铨敍”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汇,主要用于官员选拔和考核制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铨敍”指古代对官员资历、能力和品德的综合评定与选拔制度。其中:
在古代官僚体系中,“铨敍”是吏部的重要职能,具体包括:
该词后来衍生出更广泛的含义:
现代汉语中,“铨敍”多作为历史术语或成语出现,常见于对古代制度的描述,或借喻对人事的严格考核。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制度案例,可参考详细说明。
《铨敍》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quán xù”。它的意思是“铺陈理由,解释说明”。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于文章、论述、辩论等场合。
《铨敍》的拆分部首为金字旁,部首的汉字是“钅”。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铨敍》的繁体字形式为「銓敘」。
《铨敍》在古时的汉字写法略有不同,它的古体字形式为「銓敍」。
例句:他在会议上用清晰的语言《铨敍》了自己的观点。
组词:铨衡(衡量)、铨叙(评价)、铨证(核实)。
近义词:阐述、说明、解释。
反义词:概括、归纳、略述。
班剥禀火不可胜言窗友麤故蛋丁石谷打渲颠张防秋府司高庙根生呱打板归舷国学生翰墨何足为奇挥绰护渔俭饿渐至佳境假人杰出祲怪襟情进退可否矜伪绩学之士捐本逐末亢热孔径溃冒灭顶蔑蔑名人缗襁内吸剂磻溪叟飘风过雨泼喇喇蒲类潜导痊可三达尊三犁砂铁沈唱朔数酸子邃炁谭谭同声一辞投亲外江话瓦藓文静温克螇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