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聝的意思、俘聝的詳細解釋
俘聝的解釋
見“ 俘馘 ”。
詞語分解
- 俘的解釋 俘 ú 打仗時被擒的敵人:俘虜。戰俘。遣俘。 打仗時擒住敵人:俘獲。被俘。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聝的解釋 聝 ó 同“馘”。 筆畫數:; 部首: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俘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屬于軍事領域的術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古代用法兩方面進行解釋:
-
字義解析:
- 俘 (fú): 本義指在戰争中擒獲的敵人,即俘虜。引申為擒獲、擄獲的動作。
- 聝 (guó): 本義指戰争中割取被殺敵人的左耳(作為計數和請功的憑證)。《說文解字》釋為:“軍戰斷耳也。”《詩經·魯頌·泮水》有“在泮獻馘”的記載(“馘”是“聝”的異體字)。
-
“俘聝”的含義:
- 核心意義: “俘聝”作為一個合成詞,其核心含義是指在戰争中所俘獲的敵人以及所割取的敵人耳朵(作為戰利品和軍功證明)。它代表了戰争勝利後清點戰果的兩個主要方面:活捉的俘虜和殺敵的數量(通過割耳計數)。
- 具體指代:
- 指俘虜和割下的耳朵這兩類戰利品。
- 引申指戰争的勝利成果或戰功。
- 有時也特指獻俘禮中展示的俘虜和敵耳(或首級)。
-
古代用法與文化背景:
- “俘聝”一詞常見于中國古代史書、軍事文獻和描述戰争的篇章中,用以記錄戰果或描述凱旋儀式。
- 割取敵人左耳(聝)是古代戰争中一種常見的統計殺敵數和論功行賞的方式。在戰争結束後,将領會帶着“俘”(活捉的敵人)和“聝”(割下的敵耳)回到朝廷,在“獻俘禮”上展示,向君主和宗廟報告勝利。
- 例如,《左傳》等史書中常有類似“獻俘”、“授馘”的記載,這裡的“俘”和“馘(聝)”就是“俘聝”的具體體現。
“俘聝”是一個古代軍事術語,意指在戰争中俘獲的敵人以及割取的敵人耳朵,是衡量戰果和軍功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古代戰争的殘酷性和論功行賞的制度,常見于史書對戰争結果的記載和凱旋儀式的描述中。
來源參考:
-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等權威辭書對“俘”、“聝”及合成詞“俘馘”(“馘”同“聝”)的解釋。
- 關于“聝”字的本義及古代獻馘制度,可參考《說文解字》(許慎)及《周禮》、《左傳》等先秦典籍的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俘聝”是古代戰争中的術語,結合“俘”和“聝”兩字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單字拆解:
- 俘:指作戰時活捉的敵人,本義為“軍所獲也”()。《左傳》等古籍中常見“生執囚之”的用法。
- 聝(或作“馘”):指割取被殺敵人的左耳,用于統計殺敵數量。《說文解字》提到“馘,軍戰斷耳也”,即通過割耳記錄戰功。
-
合稱“俘聝”:
- 泛指戰争中俘虜的活口和斬殺敵人後割取的左耳,是古代統計戰果的重要方式()。例如《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記載“示之俘聝”,杜預注:“俘,所得囚;馘,所截耳。”
二、延伸用法
- 指代俘虜群體:如《左傳·成公三年》中“以為俘馘”,楊伯峻注:“俘指生擒者,馘為連帶提及”()。
- 象征軍事勝利:古代君主常通過展示“俘聝”彰顯功績,如《舊五代史》記載“受定州俘馘”()。
三、文化背景
古代戰争中,“俘”與“聝”的區分體現了對生擒和殺敵的不同統計方式,側面反映冷兵器時代的戰争規則。例如《爾雅》注“囚敵曰俘”,而“馘”需“計功”後獻祭()。
四、相關辨析
- 異體字:“俘聝”亦寫作“俘馘”(),二者通用。
- 現代語義:今多指俘虜,如“戰俘”一詞,而“馘”的割耳含義已不再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說文解字》《春秋左傳注》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按鷹八垓百分寶勢備置擯絕不方參光赪莖城壍敕見搐搦悴賤大箛彫年發富方穿飛觀風領革慮垢俗光棍鼓腹擊壤還舟好天良夜河清讙嘑回暖婚家家肥解诮敬齊居位困棘漏洩鸾姿敏感泥常泥沼盤迂破傷風洽慶窮巷曲洑仁義禮智三十六鱗閃跳生不逢場守定手疏逃門天塹通材怢慄鼍更無愁吳三桂歍悒陷陳校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