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无己的意思、无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无己的解释

(1).犹无我。《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太上无己,其次无名。”

(2).不固执己见。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无己,故学莫先於克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无己”是一个具有哲学深度的文言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 达到忘我的境界(道家核心思想): 这是“无己”最核心和最具哲学高度的含义。它源自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哲学,指人通过修养摒除个人的成见、欲望、私心,超越形骸与智巧的束缚,达到与自然大道融为一体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人不再执着于“小我”的得失、荣辱、生死,实现了精神的绝对自由(逍遥)。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将“无己”视为最高精神境界的标志。王先谦在《庄子集解》中注解此句时也强调了超越形骸智巧的束缚。

  2. 不自我夸耀;不自以为是: 这是“无己”在更广泛语境下的引申义,指人不自夸、不自负,保持谦逊的态度。虽然不如第一层含义那么具有特定的哲学指向性,但也体现了克制自我、不张扬的修养。例如,《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和《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均收录了此义项。

  3. 没有自己;失去自我: 此义项相对较少使用,指在某种情况下(如极度依赖他人或迷失自我)仿佛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个体意识或身份。现代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有时会收录此义项,强调其字面或极端状态下的含义。

总结与核心要点: “无己”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道家哲学内涵,即超越个体小我的局限,达到与道合一的忘我境界。它代表着一种极高的精神修养和自由状态。其引申义“不自夸、不自以为是”也体现了谦逊克己的品德。在使用和理解该词时,应特别注意其深厚的哲学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

“无己”是一个具有哲学深度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两个层面理解:

一、哲学层面(道家思想)

  1. 核心内涵
    源于《庄子·逍遥游》提出的“至人无己”,指通过精神修炼超越个体局限,消解自我与外物的对立,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无己”是最高层次的修养,需通过“减损”工夫破除个体执念,实现虚灵空明的状态。

  2. 具体表现

    • 不固守自我立场(如《抱朴子·逸民》中“太上无己”)
    • 摆脱功名束缚(如《庄子》中“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在物我关系中消融个体边界(提到“己”是关系中的承担者)

二、日常语境层面

  1. 基本词义
    指不自我中心、不固执己见,如《汉典》解释为“不自私”,常见于形容谦逊包容的品格(例句:“无己地帮助他人”)。

  2. 引申用法
    明代李贽在《答耿中丞书》中将“无己”与“克己”关联,强调克制私欲的修养过程。

三、二者的关联

哲学层面的“无己”为日常用法的源头,道家思想通过消解绝对自我,影响了后世对谦逊无私品格的推崇。需注意:日常语境弱化了庄子的形而上维度,更侧重行为层面的描述。

扩展参考:对“无己”的完整理解可结合《庄子》原文(如“坐忘”“心斋”等修养方法)及王弼、郭象等后世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百不一存白鼍八韵诗誖缪本作彩带猜急昶衍成羣结夥吃食讳食埭岸大颜打夜狐颠痴丁祭兜艄腶修方任飞谋钓谤富春秋钩虫苟禄够呛花貌花相煇煌火澣布江珠蛟室寄名符金县开花考具勒铭论命率勒没陈默籍欧曾盘歧配发片席平産辟邪树匍滴虫砌阶棋经亲桑栖贤山英时才手民霜筱唐唐团粒推赏顽惰顽聋畏惧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