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tithetic] 对偶
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
指诗文中词句的排比、对偶。 清 阮元 《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经、史、子多奇而少偶,故 唐 宋 八家不尚偶;《文选》多偶而少奇,故 昭明 不尚奇。如必以比偶非文之古者而卑之,则 孔子 自名其言曰‘文’者,一篇之中,偶句凡四十八,韵语凡三十五,岂可以为非文之正体而卑之乎!”
“比偶”是汉语修辞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语言表达中,将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对的两个语句成对排列使用的修辞方式。它强调语句间的对称美与节奏感,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以下是详细解释:
结构对称性
要求成对的语句(词组或句子)在字数、语法结构上严格对应。例如: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其中“浮光”对“静影”,“跃金”对“沉璧”,形成工整对仗。
意义关联性
上下句内容需相互呼应,或并列互补,或对比映衬。如:
“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庄子·齐物论》典故化用)
通过并列关系强化描写对象的美貌。
增强韵律节奏
通过对称句式形成语言节奏感,如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必须使用对仗(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深化意境表达
通过意象对比或叠加拓展诗意空间。例如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以“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的视觉对照,构建开阔画面。
强化逻辑说服力
议论文中通过正反对举增强论证,如《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以对比形式阐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定义:“比偶”即“对偶”,指“诗文中上下句字面相对、意义相承的修辞格”。(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6卷,页421)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
系统论述对偶分类:正对、反对、串对,并分析其心理基础为“联想中自然相对的观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重印本,页202-207)
《文心雕龙译注》(刘勰著,周振甫译注)
《丽辞》篇提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揭示对偶的哲学依据。(中华书局,2012年,页386)
原文(出处) | 结构分析 | 修辞效果 |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 “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 | 色彩与动作的动静对照,构成空间层次感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 “横眉”对“俯首”,“千夫指”对“孺子牛” | 爱憎情感的强烈反差,凸显人格立场 |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比偶”作为汉语独特的修辞范式,兼具形式美学与表意功能,是理解中国语言艺术的关键切入点。
“比偶”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文学领域,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比偶”指诗文中的排比和对偶修辞手法,即通过对称的句式结构增强表达效果。例如“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
清代学者阮元在《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中,通过对比经史子集与《文选》的文体差异,指出“比偶”是《文选》的核心特征。
注意:部分低权威性网页(如、7)将“比偶”与“偶像”混淆,此为错误释义,建议以权威词典解释为准。
帮衬笔箭拨火棍不伏手长统持寄楚舸倒提大牙登号丁稚抵牛短毁俄顷犯禁发头俯服纲梢共商国是挂墙候舍滑浄皇使火烈诫命金饼净化计无所施卷覆儡块零桂灵鉴溜鸟倮儿罗师蛮方眯缝闵念乃心王室齧龁品覈聘士侵越劝相三年五载神鬼天生意盎然审理石菌属当四律五论丝粟遂利素灵俗装踏碛天下独步通鄽勿齿无节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