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鹤厀 ”。1.古代兵器名。矛的一种。《方言》第九:“凡矛骹细如鴈脛者谓之鹤厀。”《文选·左思<吴都赋>》:“家有鹤膝,户有犀渠,军容蓄用,器械兼储。” 刘逵 注:“鹤膝,矛也。矛骹如鹤脛,上大下小,谓之鹤膝。” 唐 陆龟蒙 《练渎》诗:“凤押半鹤膝,锦杠杂肥胡。” 清 张景祁 《守城隅·叹乡团也》诗:“家藏鹤漆户犀渠,千金犒赏筹储胥。”
(2).竹杖;竹枝。 宋 刘克庄 《鹊桥仙·足痛》词:“此儿害跛,羣儿拍手,次第加公九锡。不消长麈短辕车,但乞取一枝鹤膝。” 金 马钰 《战掉丑奴儿·咏笻杖》词:“愿君粧点逍遥客,鹤膝同随。” 明 顿锐 《对竹》诗:“何处山泉落石滩,虚檐十箇瘦琅玕。凤翎摇影三更月,鹤膝敲风一更寒。”
(3).梅枝。 宋 颜奎 《摸鱼儿·尘梅》词:“峥嶸鹤膝翘空势,取次著花安蕊。” 明 姚淛 《题山阴刘雪湖画梅》诗:“方看鹤膝出弓梢,復有椒牙生鹿角。”
(4).律诗作法中的八病之一。《南史·陆厥传》:“ 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宋 苏轼 《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蜂腰鹤膝嘲 希逸 ,春蛇秋蚓病 子云 。”
(5).书法病笔名。
鹤膝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专有名词,其释义需分领域阐述:
一、文论术语 指古典诗歌声律八病之一,特指五言诗句中第五字与第十五字同声调的现象。此概念源自南朝梁代沈约的声律理论,《文镜秘府论·文二十八种病》记载:“鹤膝诗者,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来源1]。此规则旨在避免声调重复造成的音律失衡,如沈约所举范例“拨棹金陵渚,遵流背城阙。浪蹙飞船影,山挂垂轮月”即因第五字与第十五字皆用入声而犯此病[来源1]。
二、中医病名 作为“鹤膝风”的简称,指以膝关节肿大、下肢消瘦为特征的痹症。《黄帝内经·素问》已载类似症状描述,明代《证治准绳》明确定义:“膝肿胫细,如鹤之膝”[来源2]。该病名通过取象类比,生动呈现了患者膝部肿胀与小腿纤细的形态特征。
三、文化延伸 该词在书画理论中引申为用笔弊病,明代丰坊《书诀》批评“作书忌鹤膝竹节”,特指运笔时关节处不自然的突兀转折[来源3]。这种跨领域的概念迁移,体现了汉语词汇在文化传承中的多维度延展特性。
“鹤膝”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矛的一种,其矛柄(骹)细长如鹤的胫骨,上粗下细。
南朝沈约提出的“八病”之一,指诗句第五字与第十五字同声调,导致声韵不协调,如鹤膝般突兀。
形容笔画粗细不均、转折生硬,如同鹤膝的关节弯曲,属书法创作中的常见弊病。
“鹤膝”涵盖兵器、声律、艺术技法及文学隐喻等多重含义,需根据上下文具体分析。高权威文献(如汉典、沪江词典)侧重兵器与诗病,而低权威来源补充了书法与比喻义项。
悲天悯人笔囊宾幕逋逃之臣车革麤通打撺鼓儿大刚得名东服斧节俯然副手服孝灌区觤辨桂姜诡衔窃辔行辈寒竽毫不犹豫黄金丸花院互补毁颜降帜经神扃牖蠲容狼毫立德立言鹂黄露劾胪列露门禄气马店马厩脑后泥蟠不滓泼醅乾热牵曳青豆耆儒硕老覰看羣英会撋就尚辞失几失慎淑好蜀郡岁考微恉蜗跧无咎无行止显浅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