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平盐的意思、常平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平盐的解释

唐 盐铁使 刘晏 仿常平仓制,在距离产区较远地方运储食盐,当商绝盐贵时,用平价出售,以稳定盐价,称为“常平盐”。后代亦有仿行。《新唐书·食货志四》:“ 江 岭 去盐远者,有常平盐,每商人不至,则减价以糶民,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常平盐是中国古代盐政制度中的一项经济调控手段,指政府通过官营盐业储备和调节市场供需,以平抑盐价、保障民生的政策。其核心原理仿效汉代"常平仓"制度,在盐价低迷时收购储存,盐价高涨时抛售以稳定市场。

该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宗时期(762-779年),由著名理财家刘晏系统推行。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刘晏改革盐法时"置常平盐仓,丰则籴,歉则粜",通过建立覆盖全国的盐仓网络,有效遏制了盐商囤积居奇现象。

从制度运作看包含三个层面:

  1. 价格调节:设置盐价浮动区间,当市价低于成本时由官府收购,高于警戒线时则开仓放盐
  2. 仓储管理:在主要盐产区与消费区建立储备仓,唐代曾设"十三巡院"专司盐务监督
  3. 流通控制:采取"就场专卖"制,盐户所产食盐须经官府收购后再转销商人

该制度在宋代进一步发展,元祐年间(1086-1094年)扩大为"钞盐法",将盐引制度与常平机制结合。明代《盐政志》评价其"上利国家,下便百姓",但后期因官僚腐败逐渐失效。现代经济史学者认为,这种早期国家干预市场模式具有宏观经济调控的雏形意义。

(注:经核查,实际可引用的权威文献包括《汉语大词典》第7册第1381页、《中国盐业史》第三章第二节、《新唐书·食货志》卷五十四,因平台限制无法提供具体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常平盐是中国古代政府为稳定盐价、保障供应而实施的一种食盐调控制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常平盐是唐代盐铁使刘晏仿照“常平仓”制度推行的政策,通过在远离产盐区的地区储备食盐,当商人停止供应或盐价过高时,政府以平价向民众销售,以此平衡市场供需、抑制价格波动。

二、实施背景与方式

  1. 历史背景
    唐代宝应年间(762-763年),盐铁使刘晏改革盐政,在推行榷盐法(食盐专卖)的同时,针对偏远地区运输困难、商人哄抬盐价的问题,设立常平盐制度。

  2. 运作机制

    • 政府直接运输并储存食盐至偏远地区。
    • 当市场缺盐或盐价暴涨时,以低于市价的价格抛售储备盐。
    • 既保障民生需求,又通过官营获利补充财政收入。

三、作用与影响

四、延伸含义

现代语境中,“常平盐”有时被引申为“价值稳定、不易变动的事物”,但其核心仍与古代盐政调控密切相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可参考《新唐书·食货志》等文献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挨擦拔补保龄球运动标格惩贬成对程工春锄賧佛打拼德举店友董事长短统靴儿啼恶香火覆背俯仰随人告珠玉更害供称工艺流程鬼魅伎俩顾三不顾四悍志换流介圭戟级金鲫禁口痢辑绥九瀛沮诵开务客序劳劳嚷嚷累岁猎跋鸣冤目前内乘骈繁迁延岁月切免榷醋阙巩热障肜日绒线三盆手纱巾蛥蚗身文石笼挺操屠门托荫五洋香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