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能言善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荀卿 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 庄周 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猾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基本词义
“猾稽”读作huá jī(注音:ㄏㄨㄚˊ ㄐㄧ),意为“形容能言善辩”。该词多用于描述人言辞机敏、善于辩论的特点。
出处与文献背景
这一词汇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原文提到:“荀卿嫉浊世之政……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指荀子批评庄子等人以巧辩扰乱世俗。此处“猾稽”带有一定贬义,暗指诡辩或过度机辩的行为。
用法与语境
在现代汉语中,“猾稽”使用频率较低,更多作为古语词汇出现。需注意其与“滑稽”(huá jī,指幽默诙谐)的区分,两者虽读音相同,但含义不同。
该词主要用于古籍语境,强调言辞上的机辩能力,使用时需结合具体文献背景,避免与现代词汇混淆。
猾稽,又读作“骅骥”,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常用于形容人或物的聪明伶俐、机智过人。它含有把握时机、迅速反应、见招拆招等意义。
“猾”字由犬字旁和华字旁组成,其中犬字旁代表犬类动物,表示与猫类动物相对,象征聪明机智。华字旁表示光彩灿烂、美丽等含义。
“稽”字由禾字旁和大字旁组成,禾字旁代表庄稼,表示种植农作物;大字旁表示大小、高低等概念。整体意义是触及庄稼的顶部或渐渐长大的意思。
笔画的数量上,猾字共有17画,稽字共有14画。
猾稽是古代文人在对事物性质进行形容时创造出来的。猾稽是由对猾马神话中的形象进行了内涵发散、引申象征的演变而来。
《康熙字典》中,猾字还有一个繁体写法是“驌”字,而稽字则没有其他繁体写法。
在古代的字典中,猾字的部首旁可以是“狍”字旁,如“狍猾”;稽字则常写作“穊”字。
1. 他的应变能力非常猾稽,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
2. 他的聪明才智像猾稽的狐狸一样,经常能够找到别人想不到的解决办法。
组词:猾计、稽考、稽查。
近义词:机智、聪明、灵活。
反义词:拙笨、愚蠢、迟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