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 春秋 时, 楚 狂 接舆 躬耕而食。 楚王 使人聘之,请为治 淮南 。 接舆 笑而不应。其妻以为君命不从非忠,从之又违义。于是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名易姓而远徙,莫知所之。见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接舆妻》。故以“夫负妻戴”谓夫妻远徙避世,不慕荣利。《庄子·让王》:“於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於海。” 清 钱谦益 《效坡公上巳作》诗:“夫负妻戴良可师,鷺侣鸥盟终不改。”
“夫负妻戴”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fū fù qī dài,字面意思是“丈夫背着炊具,妻子头顶织具”,引申为夫妻共同远徙避世,不慕荣利的典故。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夫妻二人因不愿屈从权势或违背道义,选择共同隐退,远离世俗纷争,追求淡泊自由的生活。
故事背景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隐士接舆的典故(见于汉·刘向《列女传·楚接舆妻》)。楚王欲聘请接舆治理淮南,接舆笑而不应。其妻认为“违抗君命不忠,顺从则违义”,于是夫妻二人改名换姓,丈夫背负釜甑(炊具),妻子头戴纴器(织具),远走他乡,隐遁避世。
古籍引用
《庄子·让王》中也有记载:“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描述他们携子隐居海外的场景。
如需更完整的故事细节,可参考《列女传·楚接舆妻》或《庄子·让王》原文。
夫负妻戴是一个成语,指的是丈夫对妻子的依靠和扶持,是对夫妻之间相互扶持的理解和赞美。这个词源于古代,用来形容夫妻之间应该互相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夫负妻戴的部首拆分为:“夫”部和“贝”部。其中,“夫”部声符是夫字,字义为男人;“贝”部声符是贝字,字义为财富。按照笔画顺序拆分为:“夫”部的笔画数为4,而“贝”部的笔画数为7。
夫负妻戴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唐风·夫既休矣》中。它的繁体写法为「夫負妻戴」。
在古代,夫负妻戴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负”字的古代写法为「負」,而“戴”字的古代写法为「戴」。
1. 朱先生一直夫负妻戴,对妻子非常关心和照顾。
2. 她的丈夫一直夫负妻戴,在她最困难的时候一直陪伴在她身边。
夫妻、负担、妻子、戴帽子、依靠。
夫唱妇随、相濡以沫。
两败俱伤、自相残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