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筹划。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初三》:“养兵较多,糜饗斯鉅,国债日积,偿息倍繁,所以通筹国用,常有竭蹶不遑之势。”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五:“在上演一个剧本时通筹全局,运用一切舞台工具,以发挥剧本的涵义。”
“通筹”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通筹”读作tōng chóu,由“通”和“筹”两字组成:
核心概念
指从全局角度出发,系统性地规划事务。例如清代薛福成在讨论国家财政时提到“通筹国用”,即全面统筹国家开支。
应用场景
既可用于宏观战略(如国家治理、项目管理),也可用于具体事务(如戏剧导演对舞台工具的统筹)。
如需更完整的释义或出处,可参考古籍文献或权威词典。
通筹是一个表示“互通有无,相互补充”的词语,常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互相配合和补足,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通筹的拆分部首为“立”和“竹”,其中“立”作为主部首,表示竖直方向的意思。“竹”作为辅部首,表示与竹子相关的意义。
通筹的总笔画数为11画,其中“立”部为5画,而“竹”部则为6画。
通筹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周易·乾卦》中的“用九:通其亨——筹策”。后来,通筹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词语,并且在现代汉字中保留了这个意义。
繁体字中的“通筹”并没有太大改动,只是书写方式与简体略有不同,字形较为繁复。
在古代,通筹的写法并不完全一样。其中,“通”字的上部结构与现代稍有不同,有时会写成“辶”,表示“走”的意思。而“筹”字的上部则用“⺮”代替现代的“竹”,用来指示与竹子有关的意义。
1. 他们之间的通筹合作使得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2. 这次公益活动需要社会各界通筹合力,才能取得成功。
通力合作、通融、通情达理、筹备、策划、策略
通力合作、互助、协作、配合
孤立、独自、单干、自行其是
白萍班师振旅鞭鞘财寳筹筯传政大渡河弹痤砥行磨名东海公都孔目发华风警風漪逢占改行从善广平骨体哈号鸿胪麾城火证坚壁清野江沱解卸经纬扃钥忌俗句集剌剌辚囷刘阮罗锅盲聩谬进魔惑目眩内科蔫绵逆濞踥蹀青衣节级囚首七香汤犬铺日不我与烧埋神禹豕豞时友疏妄松茸妥侑万年青輼凉文章宗匠无二诺吾山鲜冶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