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少量的粮食。 宋 苏轼 《乞赙赠刘季孙状》:“今年五月卒於宫所,家无甔石,妻子寒饿,行路伤嗟。” 宋 王观国 《学林·甔甈》:“甔石乃二物。一甔一石之粮,言甚少也。” 明 方孝孺 《寄修德》诗:“甔石无储免忧戚,抱书攲卧困即眠。” 王闿运 《莫姬哀词》:“与子从君,双栖石门,不谋甔石,但有琴尊。”
甔石(dān dàn)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甔”和“石”两个古容量单位组成,主要见于古代文献,用以形容微少的钱财或粮食,常引申指经济窘迫的状态。以下从释义、源流与应用角度详细说明:
“甔”(dān)
指古代陶制容器,形似小口大腹的坛子。《说文解字·瓦部》载:“甔,罂也”,其容量历代记载不一,一说可容十斗(一斛),如《史记·货殖列传》注引徐广曰:“甔,大罂,受一石。”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二(中华书局1963年版)。
“石”(dàn)
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约合现代120斤),亦作重量单位(如《汉书·律历志》)。
来源:班固《汉书·律历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
“甔石”合用
字面指“一甔一石”,喻指极少的储粮或微薄的资产。如明代宋濂《元故湛渊先生白公墓铭》:“家无甔石之储,而晏然终日。”
表经济匮乏
来源:蒲松龄《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表俸禄微薄
来源:《小畜集》卷二十(《四部丛刊》影宋本)。
《汉语大词典》
甔石:指极少量的粮食。亦借指微薄的俸禄。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7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1页)。
《辞源》(修订本)
甔石:形容储粮极少。甔,容器,容一石;石,十斗。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1983年版,第2078页)。
“甔石”的生成与古代农耕经济密切相关:
来源:苏轼《苏轼文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
结论:“甔石”是承载古代物质文化信息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始终围绕“微量积蓄”,并在文学与史籍中固化为经济困顿的象征符号。现代汉语虽罕用,但对理解古典文献的社会经济叙事具有关键意义。
“甔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代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说文解字》等工具书。
白毡八遐产权证尘垢囊宠念厨萐刺芒代代相传鼎分三足地形图断梅肥润分忧歌呕钩逮过手货鹤蝨鸿古后己花丑交分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济济排排屐履间精诚谨宣基原俊力扣折口授枯枝败叶老规矩两班轮笔露妆卖清猫月子鸣锣开道母慈子孝拍足袍皮老蓬牖茅椽飘泛钳耳欺瞒跂息媃儿省句收视书意祟书锁窗素鱮条纲贴截银武曲星瑕不掩瑜乡慕闲言闲语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