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rect;upright]∶高耸直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宋· 周敦颐《爱莲说》
亭亭独立。——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亭亭如盖。——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gracefull]∶形容女子或花木挺立秀气
(1).高耸貌。《文选·张衡<西京赋>》:“干云雾而上达,状亭亭以苕苕。” 薛综 注:“亭亭、苕苕,高貌也。” 晋 傅玄 《短歌行》:“ 长安 高城,层楼亭亭。” 宋 苏轼 《虎跑泉》诗:“亭亭石塔东峯上,此老初来百神仰。” 清 龚自珍 《戒将归文》:“造亭亭之高宫兮,接玉女於云涯。”
(2).直立貌;独立貌。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唐 温庭筠 《夜宴谣》:“亭亭蜡泪香珠残,暗露晓风罗幕寒。” 宋 欧阳修 《鹭鸶》诗:“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 朱自清 《荷塘月色》:“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3).遥远貌;长久貌。《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復明。” 李善 注:“亭亭,远貌。一云将至之意。”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八:“冉冉星气流,亭亭復一纪。” 唐 韦应物 《发广陵留上家兄兼寄上长沙》诗:“漾漾动行舫,亭亭远相望。” 宋 司马光 《宫漏谣》:“铜壶银箭夜何长,杳杳亭亭未遽央。”
(4).高洁貌。 汉 蔡邕 《释诲》:“和液畅兮神气寧,情志泊兮心亭亭,嗜欲息兮无由生。” 清 龚自珍 《题鹭津上人书册》诗:“气庄志定欬肃肃,笔冲墨粹神亭亭。”
(5).高贵或威严貌。 唐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唐 牛僧孺 《岑顺》:“亭亭天威,风驱连激,一阵而胜,明公以为何如?”
(6).明亮美好貌。 南朝 梁 沉约 《丽人赋》:“亭亭似月,嬿婉如春。” 唐 鲍溶 《倚瑟行》:“明珠为日红亭亭,水银为河玉为星。” 宋 苏辙 《中秋夜》诗之三:“欲见初容烛,将升尚有星。渐高围渐小,云外转亭亭。”
“亭亭”是一个汉语叠词,读音为tíng tíng,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形容高耸直立
多用于描绘物体形态,如山峰、建筑或植物。例如:“干云雾而上达,状亭亭以苕苕”(《西京赋》)。
形容人姿态修长优雅
常见于描述女子身材,如“亭亭玉立”。冰心的《荷叶母亲》中,荷叶被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
明亮美好貌
如汉代蔡邕《释诲》中“情志泊兮心亭亭”,形容心境澄明。
本义与“亭”相关
“亭”最初指路旁供休憩的简易建筑(如凉亭),后引申出“直立”“均匀”等含义()。叠用“亭亭”强化了高耸、挺拔的意象。
文学化拓展
在散文中,“亭亭”被赋予诗意,如泰戈尔《金色花》用其描绘植物的灵动感;晋代傅玄《短歌行》以“层楼亭亭”表现建筑的高峻。
类型 | 示例 | 来源 |
---|---|---|
自然景物 | “山峰亭亭耸立,直入云霄。” | |
人物描写 | “少女出落得亭亭玉立。” | |
抽象状态 | “亭亭独立,不依附他人。” |
在姓名学中,“亭亭”被赋予“引人注目、姿态优雅”的寓意()。此外,日语中“亭”字保留了“凉亭”的本义(),但“亭亭”作为叠词用法未见于日语。
亭亭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形容花草植物笔直而娇美。例如:“花草亭亭,春意盎然。”
第二个意思是指人的身材修长、站立端正。例如:“他身材亭亭,走起路来非常挺拔。”
《说文解字》将亭亭的部首归类为亠部,表示与“亭字头”有关。它的总笔画数为9。
亭亭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用于形容花草植物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被引申为形容人的美丽与娇嫩。
亭亭的繁体字为亭亭(台湾常用字体)/ 亭亭(香港常用字体)。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今天有所不同。亭亭在古时候的常见写法为:“兀、兀、廳。”
1. 花草亭亭,春意盎然。
2. 她身材亭亭,走起路来非常挺拔。
亭亭草木、亭亭玉立、亭亭花草、亭亭身姿。
娇美、秀美、端庄。
佝偻、衰弱、丑陋。
白凤皇傍概便计宾主蚕贼齿歼吃里扒外赤目宠访穿秉辞章灯烬条畅踱拉放屁添风方志海蜒含孝好丹非素黑煤黑信薨殒虎崽降体进步人士金珰大畹金沟九丹剧谈开运阔绝褴毵醪俎廉夫劣根性銮斾茅室土阶枚纪冥室狞厉蓬蓬勃勃鹊喜人心如面日无暇晷勝利释放是古非今绶带鸟霜断逃丁桃叶歌天至梃刃痛察察踠伏亡命客亡垠宛态无适霞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