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顿门的意思、顿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顿门的解释

佛教语。顿悟法门。指 唐 代 慧能 上承 达摩 的“祖师禪”而开创的禅家南宗。 唐 王维 《能禅师碑》:“其有不植德本,难入顿门,妄繫空花之狂,曾非慧日之咎。”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癸:“禪律师 圭峯 密 ,禪得 达磨 顿门。”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 慧能 一派徒众也俨然以顿门自负,这就使得人人可以自称为佛。”参阅《坛经·般若品》参见“ 顿悟 ”、“ 顿教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顿门"是佛教禅宗术语,指通过顿悟法门实现觉悟的修行方式,语出《六祖坛经》。该词由"顿"(霎时觉悟)和"门"(修行法门)构成,与"渐门"形成对比。其核心内涵包含三个层面:

一、义理特征 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路径,主张修行者不依赖经典研读或次第修行,通过机缘触发直接体悟佛性。如《坛经》记载惠能大师"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这种"言下见性"的顿悟特质成为禅宗南宗核心教义。

二、历史源流 源自南北朝时期禅宗南北宗之争,北宗神秀主张"渐修渐悟",而南宗惠能提出"顿悟顿修"。《景德传灯录》记载:"南能顿宗,北秀渐教",标志着中国佛教修行方法论的重要分野。敦煌本《坛经》现存最早记载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的辩证论述。

三、哲学价值 体现大乘佛教"众生皆具佛性"的根本理念,《大般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命题为顿悟说奠定理论基础。宋代大慧宗杲禅师将之发展为"看话禅",通过参究公案实现刹那觉悟,这种修行方式深刻影响了东亚佛教发展。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佛教典籍研究领域。其概念价值在于突破形式主义修行,强调主体觉悟的即时性与完整性,对宋明理学"格物致知"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参考来源: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任继愈《中国佛教史》、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华书局版《坛经校释》)

网络扩展解释

“顿门”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佛教术语(核心含义)

  1. 基本定义
    指“顿悟法门”,属于禅宗南宗的核心思想,由唐代六祖慧能创立,强调通过瞬间觉悟(顿悟)达到佛性,而非长期修行积累(渐悟)。
    这一概念源自达摩祖师传承的“祖师禅”,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2. 历史背景
    慧能通过《坛经》系统阐述顿门思想,与神秀代表的北宗“渐悟”形成对立。唐王维《能禅师碑》曾提到“难入顿门”,说明其修行门槛较高,需根器敏锐者方可参透。

二、普通词语(较少见用法)

指“突然发生的事情”或“突然打开的门”,多用于形容意外或惊喜的突发状况。例如:“他的到来如顿门开启,打破了平静。”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禅宗思想,可参考《坛经》或相关佛教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突突墢田士敝綈恶粟昌亡成也萧何败萧何纯懿楚腰打滚撒泼點將録顶额分身佛像溉灌广车管纱含忖环堵萧然焕发灰溜溜惑意剑腹饴唇疆隅坚密肩挑骄狡虫积诚戒难积过金波墐户寖久机筵蹶张士看得起空籍刘师哥隆夸轮椎募兵女人瞥尔霹雳火锵耸切齿痛心轻如鸿毛勤紧稔寇绒毛势门蒐简溏心通个投告枉费心计玩笑温州乱弹吴祭酒五色水团下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