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持领的意思、持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持领的解释

比喻掌握要领。 汉 王充 《论衡·程材》:“举纲持领,事无不定。”《隋书·百官志上》:“顷虽求才,未臻妙简,可革用士流,每尽时彦,庶同持领,秉此羣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持领"是一个古汉语复合动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典籍用例中解析:

一、本义解析 "持"意为用手握住、执持(《说文解字·手部》);"领"指衣领或脖颈(《说文解字·頁部》)。二字组合本义为用手抓住衣领,常见于先秦文献中表示肢体冲突场景。例如《庄子·盗跖》载"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脍人肝而餔之。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曰:'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盗跖大怒,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丘来前!若所言,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孔子曰:'丘闻之,凡天下有三德……' 盗跖曰:'……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持领而求其颈,则不得也。"(庄子·杂篇·盗跖) 此例中"持领求颈"即抓住衣领试图扼颈,凸显肢体对抗意象。

二、引申义发展 汉代后词义扩展为掌控要害、抓住关键。如《淮南子·说林训》言:"持领而提裘,数领而毛直",比喻把握纲领则能理顺全局(淮南子·卷十七)。东汉王充《论衡·程材》亦以"提领"喻执政:"牛刀可以割鸡,鸡刀难以屠牛。刺绣之师,能缝帷裳;纳缕之工,不能织锦。儒生能为文吏之事,文吏不能立儒生之学。文吏之能,诚劣不及;儒生之不习,实优而不为。禹决江河,不秉镬锸;周公筑雒,不把筑杖。夫笔墨簿书,镬锸筑杖之类也,而欲令志大道者躬亲为之,是使将军战而大匠斲也。"(论衡·卷十二) 此处虽用"提领",实与"持领"同源。

三、现代语义转化 现代汉语中"持领"已罕用,其核心语义由"提纲挈领""扼要"等词继承。古汉语研究领域仍保留原义解析,如《汉语大词典》释为"抓住衣领,引申为抓住要点"(汉语大词典·第6卷)。

参考文献典籍

  1.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3年
  2. 刘安《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3. 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2018年
  4.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网络扩展解释

“持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两种解释,需结合来源权威性及古籍依据进行辨析:

一、核心含义解析

  1. 掌握要领(主流解释)
    根据《论衡·程材》和《隋书·百官志上》的记载,“持领”意为抓住关键、掌握核心,如“举纲持领,事无不定”。这一解释在多个古籍引用的高权威性来源(如、5、7)中被反复提及,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2. 坚守阵地(引申或误用)
    部分现代词典(如、3)将其解释为“坚定地守住领地或阵地”,可能源于对“持”(坚守)和“领”(领地)的拆分理解。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持,或为现代语境下的引申义。

二、使用场景与辨析

三、总结

建议优先采用“掌握要领”这一古籍支持的释义,引用时需标注来源(如《论衡》)。若需表达“坚守”之意,可选用更常见的成语如“持守不移”以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哀听谙晓保准彪文比对不甫能苍苍祠正打杈彫玉钓查顶对递相都踊杜挡遏行云感突告喝咯嗒弓里皓翅河鱼之疾鸿鹄之志加冕讲剑娇养家长礼短稽服旌旒惊魇酒望剧旁旷浪鸾咽鹤唳玛尔噶马韀毛胚匿报糱曲平虑草洽愿起反气势磅礴日月旗上除尚犹山庭牲俎酸辣汤锁索堂戺天墬铁网珊瑚通阛通线退鱼帷箔宪件蝎蠹徯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