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外表。 汉 徐干 《中论·法象》:“夫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性情怡。”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终如其言,一无差错,必能简精钝於符表,详舒急乎声气。”
(2).显露的征兆。《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是以达人研道,探颐索微,观天运之符表,考人事之盛衰。”
符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指古代用于传递信息、记录事项或作为凭证的文书或标记。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符”本义为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的凭证,以竹木制成,上书文字后剖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伪;而“表”则指臣子呈递给君主的奏章类文书。二者结合后,“符表”在文献中主要有三层含义:
官方凭证功能
作为古代行政体系中的重要载体,符表特指加盖印信的官方文件,常见于汉代简牍文书,如《居延汉简》中记录的“符表”多用于边关通行、物资调拨等军政事务。
文书格式特征
符表具有固定格式,需包含时间、事由、责任人等信息,并遵循“右券为符,左券为表”的拆分核验制度。此制可见于《汉书·文帝纪》注引如淳曰:“符,竹使符也,表,檄书也。”
宗教仪式扩展
在道教文献中,“符表”演变为斋醮仪式中焚化上奏神灵的章表,如《道藏》收录的《赤松子章历》详述了符表在宗教活动中的特殊书写规范与使用场景。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虽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行政制度、简牍文献及宗教文化时仍具学术价值。相关考释可参考中华书局《汉语大词典》第8册第1296页及文物出版社《居延汉简释文合校》等权威典籍。
“符表”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和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主要可从以下两个层面理解:
作为成语,“符表”指通过文字、符号等具有象征意义的表达方式。
含义类型 | 核心解释 | 典型用例 |
---|---|---|
成语(现代) | 象征性、隐晦的表达方式 | 文学创作、情感传递 |
古代词义 | 外表或自然/人事的征兆 | 哲学论述、历史文献分析 |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中论》《抱朴子》等古籍。
白纱笆竹褊逼编著蚕山词禁大臣待漏淡出黮黮电热丁老斗引反法同盟芳郊房奁访求翻然旛旟风起云布風憲浮没广内故物缓带之思欢团虎子荐草将心比心焦唇敝舌积过谲譬来征狼窝虎穴奁资例儿扯儿罹丽陵偪零雀流産泸州麦角谩索美猴王内忧外侮炰羔譬执翘辫子秦越攘拳稔戾弱民筲袋弞杻申纾倏歘躺卧徒杠先室协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