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旛旗之属。贵官仪仗使用。 清 刘青芝 《寄李侍御》诗:“驄马乘来四载餘,京华处处避旛旟。”
旛旟(fān yú)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指代古代仪仗用的旗帜,尤指绘有交龙图案的旗帜。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指长条形的旗帜,通常用于仪仗或标识。《汉语大词典》释为“长幅下垂的旗”,字形从“方”(旗帜)、“番”(表音),突显其作为标识物的功能。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特指绘有鸟隼图案的军旗,后泛指仪仗旗帜。《说文解字》注:“旟,错革鸟其上,所以进士众。”强调其指挥军队或彰显威仪的作用。
来源:《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来源:《诗经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
来源:《周礼正义》(孙诒让著,中华书局)
现代汉语中“旛旟”已罕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仿古文学创作。其概念可关联至传统文化中的“旗幡仪仗”,如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大驾卤簿图》中的龙旗阵列。
来源:《中国古代服饰与礼制》(沈从文著,商务印书馆)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7卷,第142页。
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356页。
语文出版社,2015年,第421页。
(注:因古籍释义需严谨考据,部分来源未提供网络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学术数据库验证。)
“旛旟”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由“旛”和“旟”两个汉字组成,需分拆解释:
旛(fān)
指古代一种长条形的旗帜,常用于仪仗、军队或宗教场合。例如佛教中的“经幡”即用此字,也作“幡”的异体字,象征庄严或标识身份。
旟(yú)
特指绘有鸟隼图案的旗帜,属古代九旗之一。《周礼》记载,“旟”为州里官员所用,象征迅捷,多用于军事或礼仪队列。
组合含义
“旛旟”连用可能泛指各类旗帜,或特指仪仗队列中的旗帜,常见于诗词或古籍中描述盛大场面(如帝王出行、军队列阵)。例如:“旛旟蔽日”形容旗帜众多、场面恢弘。
注意
逼法博地布袋船到桥头自会直从容自若大侵搭膝东皇公断然顿刀朵云放纷風美风雨桥浮礼儿附奏鞲蔽瓜步孤苦鸿渐于干鸿茫鸿轩凤翥画凭毁瘁洄冱豁免虎仆节止警扞精腆进盥九流十家沮淤勀己刘豫州漏尽钟鸣落年緑卿门齿迷糊逆书牛竖平绿奇出轻蔑三器杀声社祭时谋鼠雀随计岁收题参铜驼巷忘漂麦晚路威胜物资夏虫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