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筝的意思、哀筝的详细解释
哀筝的解释
悲凉的筝声。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高谭娱心,哀筝顺耳。”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哀筝伤老大,华屋艷神仙。” 宋 张先 《菩萨蛮》词:“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江波緑。”
词语分解
- 哀的解释 哀 ā 悲痛:悲哀。哀求。哀叹。哀鸣。哀思。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哀艳(诗文凄测动人而华丽)。 悼念:哀悼。默哀。 旧时称死去母亲:哀子(.母丧而父存;
- 筝的解释 筝 ē 弦乐器,木制长形。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五根弦。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哀筝”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悲伤凄凉的筝声或音乐意境。以下为详细解析:
1.基本含义
- 定义:指悲凉凄切的古筝乐声,常用来渲染哀伤情感或场景。该词由“哀”(悲伤)和“筝”(一种古代弹拨乐器)组合而成,字面即“悲伤的筝声”。
2.结构与用法
- 结构分析:“哀”表达悲伤情绪,“筝”是具体乐器,合起来以乐器代指音乐,凸显声音中传递的凄凉情感。
- 引申义:可比喻身世之悲、环境之寂,或借音乐抒写内心愁绪。
3.文学引用与赏析
- 张先《菩萨蛮》: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江波绿”,以筝声喻湘江碧波,暗含舜帝二妃的悲剧典故,表现哀怨绵延不绝。
- 李商隐《哀筝》:
“湘波无限泪,蜀魄有馀冤”,借筝声抒写身世之痛,融合传说(如湘妃泣竹)与个人感慨。
- 杜甫诗句:
“哀筝伤老大,华屋艳神仙”,对比乐声之哀与场景之华,反衬人生迟暮的悲凉。
4.文化内涵
- 古筝在传统文化中常与文人雅士、隐逸情怀关联,而“哀筝”进一步将这种意象与悲情结合,成为诗词中寄托哀思的典型意象。
“哀筝”不仅是对音乐的直接描写,更承载了文人借物抒怀的传统,常见于诗词表达离愁别绪、身世飘零或历史典故中的悲情故事。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全唐诗》或宋词相关注解。
网络扩展解释二
哀筝的意思
《哀筝》(āi zhēng)指的是古代一种悲伤、凄凉的乐器,它在音乐中通常用于表达哀伤、绝望等情感。
哀筝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哀筝》的部首有两个,左边的部首是“罒”(suǒ),右边的部首是“竹”(zhú)。总共有12个笔画。
哀筝的来源
《哀筝》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齐风·氓》这首古代诗歌中,诗中描述了一个悲伤的情景,被吹奏的筝声将人们的哀伤与思念表达出来。
哀筝的繁体写法
《哀筝》的繁体写法为「哀箏」。
哀筝的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哀筝的汉字写法为「哀箏」。
哀筝的例句
1. 她悲伤地弹奏着哀筝,将心中的哀愁倾诉于乐音之中。
2. 响亮悲凉的哀筝声在夜空中回荡,令人心生寒意。
哀筝的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哀筝声、哀筝曲、哀筝手。
近义词:悲筝。
反义词:欢乐乐器。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