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依据。《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 明帝 於是拜 渊 大司马” 裴松之 注引 晋 陈寿 《魏名臣奏》:“﹝ 鬷弘 ﹞口论速捷,辩而不俗,附依典誥,若出胸臆。”
(2).依附。 清 李渔 《巧团圆·议赘》:“虽非宗裔姓相同,何难附依况伊行。”
附依
在汉语词典释义中,“附依”为动词,指事物或人依靠、归附于他者,强调从属或依附关系。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依靠、归附
指主动贴近或依赖某对象以获取支持或庇护。
《汉语大词典》:释为“依附;归附”,如“浮萍附依于水,漂泊不定”。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11卷,第1013页。
粘连、附着
描述物体紧密贴合的状态,含物理层面的黏连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注“附”有“附着”义,“依”含“紧贴”意,二者结合指“黏着依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409页。
情感依附
引申为精神或情感的寄托,如“游子附依故乡之情”。见于古典文学,白居易《议婚》“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附依非吾愿”即批判功利性依附。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第三册,第862页。
社会关系中的从属性
强调弱势方对强势方的依赖,如“小国附依大国以求存”。此用法隐含权力不对等关系。
来源: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8页论及传统差序格局中的依附形态。
“附依”属书面语,现代汉语多用“依附”替代。其古雅色彩在文史研究中保留,如考据文献中“附依权贵”形容攀附势力。需注意语境中可能含贬义(如丧失独立性)。
权威参考:
“附依”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指以某种事物或原则作为根据或基础。例如:
表示依靠、归属或从属关系,与“依附”意义相近。例如:
“附依”与“依附”在部分语境中可互通,但“附依”更侧重“以……为依托”的主动选择,而“依附”多指被动或客观的从属关系。
安息日百执事宝典悖谬编者案禀仰蔽壅擘纑苍翠陈家巷赐教丛刊当啷啷独妇山顿顿放荡形骸法信风移俗易赶座滒弱枸杞子逛窑子汩董闺房闳阔画一嘉茂蛟蛕角里先生经济杠杆积暑恇眩腊麪脸孤拐六场通透流议貌形眠起棉籽油名垂青史慕嚬昵词骈曡慓锐彯萧侵冤稍袋神羊十头叔妹忪懞同业相仇婉静危科温书窝坨儿五官无量心小楫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