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颓基。 宋 朱熹 《白鹿洞赋》:“径北原以东騖,陟 李 氏之崇冈;揆厥号之所繇,得頽址於榛荒。”
“颓址”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uí zhǐ,具体含义如下:
本义与例句
指年久失修、残破的建筑基址。例如宋代朱熹《白鹿洞赋》中“得颓址於榛荒”,描述在荒草丛中发现废弃的建筑遗迹。
比喻与用法
该词属于书面语,常见于文学作品或历史描述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引申含义。如需更多例句或近义词对比,可参考词典来源。
颓址是一个汉字词语,由“颓”和“址”两个字组成。它的意思是指遭到毁坏或废弃而变得荒废的地方。
颓:由“页”和“隹”两个部首组成,共11画。
址:由“土”部首和“止”两个部首组成,共6画。
“颓”这个字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它的本义是指城墙坍塌。后来,这个字被引申为指遭到破坏或凋零的意思。而“址”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中,它可以指地基、地势或者建筑物的位置。
颓址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依旧是“颓址”,没有变化。
在古代,颓址这个词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古人更注重字的形状和结构,所以字形略有差异,但整体意思并无差别。
这座房子已经废弃多年,成为了一处颓址。
颓败、废墟、荒废、破败、残垣断壁。
废墟、荒废、破败、残垣断壁。
兴盛、繁荣、富饶、兴旺、充盈。
【别人正在浏览】